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创新产业化模式 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鲜明提出推进包括农业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思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部署。作为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和唯一的粮油行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中粮集团坚持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在宏观经济环境中把握定位,发挥自身体系优势,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服务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服务种植结构调整和包括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在内的政策调整,履行好央企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逻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供给产品,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国当代农业首先要适应消费者需求升级,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产品结构的高品质、健康、绿色和高附加值。而其本质则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由分散化、粗放型、高消耗的传统农业向规?;?、现代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其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现实途径是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化发展,将现代工业、商业模式、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等先进生产因子导入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突破我国农业在自然禀赋、组织结构、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发展瓶颈。从这个角度理解,当前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针对的是供给侧,实际涉及供需双方的互动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更注重需求,主要靠政府投资带动需求增加。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深切体会到当代中国农业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问题,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改革也应首先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从最重要的品种和环节入手,这是矛盾论观点在“三农”工作中的实际体现和运用。要促进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无疑是符合国情的良方佳药。
破解当前农业供给侧存在的诸多矛盾问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从农业经营模式看,分散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合计超过3.5亿亩,但仍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按照适度规模经营户均50亩地计算,3600万农户即可实现对现有规模土地的耕种。在这种分散经营格局下,小农户获取优质生产要素的难度比较大,小生产与大市场存在突出矛盾,需要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看,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没有打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者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健康”转变,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于肉蛋奶、食糖、植物油等需求不断增长,而且在米面口粮的产品结构上,对于优质稻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的需求持续增长。但是国内目前生产和需求脱节,“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稻谷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玉米库存超过1年的产量和消费量,油料、食糖、植物油、乳制品等进口大幅增长。同时,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为全社会所关心关注。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迫切需要将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以确保产销无缝对接,迫切需要加强全产业链管理以确保食品安全。
从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率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与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农产品单产低而生产和流通成本高,国际竞争力显著不足。2014—2016年,我国大豆和玉米每公顷平均单产1.80吨和5.89吨,而美国为3.31吨和10.76吨,产量低的同时,种植成本却分别比美国高40%和56%,集约化精细化生产水平低。
从农业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压力。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480万亩,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凸显。
从价格形成机制看,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产销衔接不畅,形成目前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现象。托市收购政策刺激农民种植普通高产品种,而优质品种单产通常比普通品种要低10%左右。
发挥体系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粮集团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多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探索经验和整体优势,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持续推进“六大工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努力成为高效执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力军、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持续推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工程。加快实现中粮3000万吨玉米、2000万吨大豆、1000万吨稻谷、1000万吨小麦、500万吨食糖、5000万吨国外一手粮源掌控能力的“321155”战略目标,引导优质大豆、糖料作物、优质牧草种植,解决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大豆严重不足问题,为我国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做出新贡献。
持续推进粮油食品产业链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公司+农户+品牌”模式,以收储加运销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原则,打造米、面、油、糖、棉、乳、肉、茶、玉米化工、饲料、番茄、酒类十二大粮油食品产业链,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链价值,引领带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以农业科技为引导,加快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经济,按“科技+品牌+园区”模式,建设示范农业生产科技园区、观光农业园区和食品研发科技园区,发挥粮油加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和对供给侧的调节作用。
持续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工程。以“两横(长江通道和西江通道)三纵(东北—东南、华南海上通道,东北—华东海上通道和陆路通道)”物流体系为重点,建设与中粮“十三五”规划和国际大粮商地位相匹配、公铁水无缝衔接、南北中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销衔接、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在国家北粮南运中发挥新作用。
持续推进“优质、安全、绿色”食品工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形成产业链源头风险评估与决策机制,创新质量安全工具方法,提升中国农业标准在国内外行业影响力,带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新贡献。
持续推进全球贸易网络工程。着眼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国际大粮商建设步伐,完善在全球粮油主产区、重要物流节点的布局,实现5000万吨国外一手粮源掌控能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采购,动态掌控全球粮源,承担国家结构性供求调节任务,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回旋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农业 改革 安全 结构性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