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每当夏日,无论王公,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帝王出行的仪仗扇,诸葛亮的羽扇,扑流萤的轻罗小扇,《西游记》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折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详。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渊源深厚。本文选取4种最典型的扇子,谈一谈它们的文化和美学意蕴。
羽扇: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
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翣,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
汉魏六朝时期,羽扇先是流行于江南地区。西晋灭吴,名士陆机等人入洛,将使用羽扇之习带入中原,时人“翕然贵之”。陆机与傅咸所写《羽扇赋》,道明了这一器物的流传过程。
最著名的羽扇用户,自然是诸葛亮。魏晋时期,以羽扇指挥战争的,除了诸葛亮,还有顾荣。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顾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败陈敏。又有东晋道士吴猛,拥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画水渡江,不假舟楫。
用仙鹤等毛羽制成的羽扇,色白质轻,很受文士赏爱。梁简文帝、文学家庾信,唐宋众多文士,如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人,都有相关诗赋,吟咏白羽扇。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羽扇,可谓建构了中国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团扇:深闺之寂寞,淑女之妩媚
自西汉至明代,在被折扇取代之前,团扇广为使用。团扇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用竹木做架,以优质素纨做成,又称纨扇。圆、白、轻、净,是团扇的几个特点。所以,古人常以明月作比:“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宵月。”
团圆的纨扇,以“合欢”名之,本是爱情的象征。不幸的是,团扇自始就与一个失意的才女关联在一起,那就是班婕妤。班氏德才美貌兼备,起初深得汉成帝宠爱,后来成帝移情赵飞燕姊妹,班氏失宠,受到贬抑,寂寞深宫,以诗文聊抒孤郁。她最著名的诗作便是《怨歌行》,又名《团扇诗》。诗中,她把自己比作团扇,虽在夏天为君王所用,却??智锛纠戳佟⑻炱?,没了用处,遭到抛弃,“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p>
于是,团扇在后世的文化语境中,近乎成了寂寥女性的表征。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最好伤春悲秋,团扇又与此心理形成契合。我们在唐诗宋词中听到的多为类似的腔调:“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罗袖伤春晚,纨扇惊秋换”。
除了抒发寥落之情,在实际生活中,团扇还有很多功能,比如手握轻罗小扇,或扑打流萤,显其活泼灵动;或以扇障面,隙中窥人,欲说还羞,恰如西子捧心,增益妩媚之态,尽显女性之美。男性当然也用团扇,不过,团扇的审美属性及其体现出的文化心理,使其更与女性关联在一起。
折扇:斯人之必备,文人之标配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清人李汝珍所著《镜花缘》,描述了一个情节:主人公林之洋等人途经淑士国,来到一家酒楼,只见酒保儒巾素服,戴着眼镜,手拿折扇,一派斯文模样,招呼起客人,满嘴酸文假醋,惹得林之洋大发雷霆:“你再‘之乎者也’,俺先给你一拳!”酒保吓得显出本相,连说“小的不敢”。看来,酒保要扮斯文,折扇是必备行头。
学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偶见使用折扇的记载,至明代永乐年间,统治者大行推广,折扇流布天下,渐取团扇而代之。小小的折扇,承载了东亚三国文化交往的史实。
折扇又称聚头扇、撒扇,用竹木与纸张制成,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更兼适合写字作画,可以彰显学养才情,因此为读书人所喜。文人好扇,遂将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书画,还有那附着的扇骨、扇坠、扇囊、扇盒,都极讲究,成为文玩古董。民国时期的笔记记载,琉璃厂的古董铺里,将折扇与笔墨纸砚一同售卖,其中不乏制扇名家的作品。
17、 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
蒲扇:日常之所需,民众之美学
宫廷与豪贵所用扇子,材料、工艺及装饰皆极考究,常以象牙、玳瑁、乌木、紫檀、红木、黄杨为扇骨,又经名工巧匠之手精雕细琢,华丽名贵,以彰显其主人身份地位。普通民众则只能因陋就简,向自然取材,制作日常所用的扇子,最常见的便是蒲葵扇。蒲葵为常绿乔木,生长南方,以广东新会为著,叶子最宜制扇,质轻价廉,便于使用。
东晋时期,蒲扇已广泛出现于百姓日常生活,有两个典故最为知名。其一,一位老妇人卖六角竹扇,王羲之见那扇面光洁,便写上五个字,惹得老妇人很不高兴。不想扇价倍增,老妇人再求写字,羲之就笑而不应了。百姓之扇,实用为先,质朴无华,不事雕饰,此乃民众的审美旨趣。那买了羲之写扇的,自然意不在扇,恐非普通百姓了。这一故事虽说的是竹扇,就民众的美学追求而言,与蒲扇并无二致。
其二,谢安有一同乡,任职广东中宿县,罢职返家,因囊中羞涩,从当地批发五万把蒲葵扇,不料滞销在手。此人拜会谢安,说明情况,谢安随意捡出一把,拿在手中扇动。此举具有巨大的明星效应,以至扇子营销效果惊人,京城人氏,无论士人还是百姓,争相抢购,扇价翻了数倍,很快卖光。这一事件,大大增加了蒲葵扇的知名度,也成为诗文中常用的一个典故,如苏轼诗云:“百金竞买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军?!?/p>
后世,亦不乏夸赞蒲扇之功者。如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提及:“蒲葵风最美,胜于他扇?!鼻迥┩蹶]运亦有诗云:“苏杭细丝京都工,世人争买夸玲珑。宁知轻盈满怀月,不及蒲葵大扇风?!倍际谴庸δ苌献叛?,体现出实用理性。
蒲扇所承载的,还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炎炎夏季,找一荫凉,三五乡人,围坐一起,手摇蒲扇,喝点粗茶,谈天说地,谈古话今?;蛉绨拙右祝骸白哑芽?,闲吟三两声。”那样的生活,是缓慢而舒适的;那样的日子,是悠闲而惬意的;那样的心境,是沉潜而欢畅的。
现代社会,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折扇 扇子 羽扇 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