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
4、 评“逆取顺守,匡时救世”说
有种议论,认为今天大力倡导儒学经典进课堂,是为了把读经作为纠正当代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的灵丹妙药、救世良方,即所谓“逆取顺守,匡时救世”。这种看法,肯定失之偏颇。
读经并不能救世。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读经的年代。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是读经的,当时所谓读书主要就是读经。尤其是宋以后以《四书》作为标准教科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可以说是自小从经中泡大的。举国士子读经,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谁能说那些经书读的最好,在科举中荣登金榜的人,就是道德水平最高的人呢?只要懂点中国历史都知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中,确实有很多得儒学精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读书人,但也有不少以弄权渔民为目的的大贪巨猾?!度辶滞馐贰分兴茉斓难瞎鄙霞嗌约奥逞赶壬豆氏纭分械穆乘囊?,不过是这类人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封建社会的贪污腐败,虽严刑峻法,剥皮楦草,难以杜绝。这是社会制度的本质问题。它既不是读经读坏的,也不是单纯读经能读好的。至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并非一些危言耸听者所说的是传统文化断裂造成的,而是社会急剧转变中法治建设和道德教育滞后导致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存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坚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贪污腐败。当然,这不是我们不需要“读经”的理由,相反,中国文化经典中就包括古人治国理政、反贪惩腐的智慧;而且优秀文化经典进课堂,肯定有利于学生优良道德的养成,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文化经典进课堂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件大好事,必须做好、做实。
中国传统儒学经典进课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教,如何学,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经典文本并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画等号。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经典文本之中,但经典文本同样存在糟粕、存在时代的局限性。把经典文本与优秀文化等同,以为读经就等于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无须辨析,只能接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看法。经典文本和从经典文本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存在差别。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总体性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它是各个学派经典文本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经验的精炼,如百花酿蜜,得其精华,而文本中的思想则可能精芜杂陈。因此,中国经典文本进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不重视甚至拒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效果是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经典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优秀文化传承自觉性的根本之道。尽管有些学者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把重视文化经典的学习理解为全国开展读经运动。才能理解今天的阅读经典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皓首穷经,不同于鲁迅在《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大力抨击的以守旧复古维护旧制度旧秩序抵制西学为目的的读经。区别的关键就在于,中华文化经典进课堂大大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前途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这是实现百年树人的长远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国大计,而不是一时病急乱投药的所谓“匡时救世”。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中国 传统文化 传承 马克思主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