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一带一路”造就中巴新一代建设者
在记者结束采访,返回拉合尔的途中,公路依然拥堵难行,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安保人员不时要提着AK-47步枪下车疏导交通,原本需要两个半小时的归程最后多花了一个半小时。旅途的疲倦和饥饿尽管不时袭来,但仍难挡脑海中的滚滚思绪。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实体工程,承载着经济腾飞,甚至民族崛起的重任。但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为巴基斯坦培育一代工人
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设计有大小51座桥梁,其中最难建造的是QB·林肯河上的六跨大桥。林肯河实际上是一条人工渠,平时水深达6米,且水流湍急。要是在国内施工,这也许不是问题。但在缺乏专业架桥机械的巴基斯坦,完成河中的48座桥墩及上部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缜密的评估和调研,中铁二十局和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部最后决定,在2016年冬季,利用林肯河25天的枯水期施工,完成包括跨越林肯河的7座桥梁的所有水中结构物施工。项目部在整个工区内调集精兵强将、最强班组,24小时轮流上阵,中巴员工协心戮力,施工得以圆满按时完成。当林肯河水从上游滚滚而来时,数十座桥墩已巍然矗立在滔滔河水中。
在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中,这样的分支工程还有很多。在这些攻坚克难的施工中,中铁二十局带来的避水箱涵拼装、边坡六角块防护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巴方同行如获至宝,成为巴基斯坦未来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家底”。而在项目施工中,那些与中方员工并肩携手、操作重型机械的巴基斯坦雇员,很多人在半年多前还是农民,现在却已能够熟练驾驶推土机、轧路机,操控重型吊车。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学到了工人的技术,还养成了工人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工作纪律,什么是工作规程,学会了如何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作业,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巨大转变。这样的巴基斯坦新产业工人,光是在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就将近有8000名。未来,他们可以组成一支数量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给巴基斯坦带来了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还为巴基斯坦培育了一支现代产业大军。他们的出现,将改变巴基斯坦现存的社会结构,为将来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腾飞奠定人力基础。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为巴基斯坦带来的新财富和新希望。
建设者独有的“勋章”
在工程项目营地的采访中,记者还接触到另一群人,那就是来自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技术工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都是那红扑扑的脸庞。这无疑是太阳“恩宠”的痕迹,或者说是这些建设者独有的“勋章”。管理层的老总们,往往都是在海外工程建设中久经沙场的老将,年轻的片区经理们也并非初出茅庐,他们都为能够参加“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而骄傲。他们乐观、实干、坚毅、朴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记得是在哪次采访中,一位年轻的中方经理私下对记者说,刚来时,看到有这么多警卫?;な挚?认为这是一种重要人物的待遇。但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不时出现的危险中,如果没有建设“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念,没有创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没有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大家是很难在这里坚持下去的,更不用说有心思去享受什么“重要人物的待遇”。
是啊,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年轻的主管们,在谈到困难时,总能情绪平和、目光坚毅,是信念在支撑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在那些年轻人身上,你看不到一些同龄人中常见的矫揉造作、夸夸其谈,听不到一些年轻人容易沉湎其中的无病呻吟、怨天尤人。在他们身上,你看到的是执着和实干,以及无私奉献。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负重前行,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国家和世界的伟大事业。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拓人。
(本报伊斯兰堡4月11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贺斌)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巴 巴基斯坦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