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心”事早知道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在所有猝死中,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了绝大多数。其实,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并且,心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是有征兆的。因此,请大家多“用心”来听一听自己的心跳。
因为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每天都在发生。
其实心脏就像人体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猝死。
实际上,在所有猝死中,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了绝大多数。根据统计学分析预测,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

中青年人群猝死比例与日俱增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脏猝死的发生呢?这要先说说猝死人群的分类。目前来说,见诸报端的猝死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最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广大的中老年心脏病患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瓣膜病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比较隐蔽的疾病如心脏冠脉血管痉挛,也会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状况。
第二类是最痛心的一类——由于压力大造成的中青年猝死。他们的猝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劳死,为了进度或加班费透支生命,如敬业的快递哥、出租车的哥等;另外一个极端是疯玩族,如因电子游戏、异常性行为等导致的猝死。
第三类是最可惜的一类猝死,也可以说是职业性猝死。这类猝死人群一般是指高强度行业从业者,包括医生、媒体人、行政官员、计算机从业人员等等。这部分人多数年富力强,是工作中的骨干,他们的猝死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损失,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人在从事新型的“高?!敝耙怠?/p>
在这三大类的猝死群体中,中青年猝死人群与日俱增,这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猝死了呢?其实,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发生心梗时病情往往更重,因为老年患者平常都在服药,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常识,也比较重视预防措施,而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可能无任何征兆,并且多数生活压力大没时间上医院,一旦发生心梗,心肌坏死面积可能更大,如延误治疗,极易猝死。
不久前我就接诊过一个26岁的心梗患者。他是一名外企员工,平时喜欢运动,自认为身体很好,但是年底遇到公司加班整理资料,连续熬夜两天后,开始觉得心慌,但以为是没有休息好,补补瞌睡应该就能恢复。然而,心慌持续一周后,1月6日,突然胸痛加剧,伴随呼吸困难。最终,这位患者被同事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当我们见到他时,他的生命体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状态,幸运的是抢救有效,这位年轻人得救了。
病情稳定后,我建议这位患者做一个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该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为多发多支重度病变,狭窄程度超过80%,这完全就是一个60岁的人该有的心脏啊。其实,年轻人通常自恃年轻力壮,身体健康,多数不会想到心脏疾病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是值得所有人注意的。
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心脏疾病,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呢?
其实,心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是有征兆的。除了传统的胸闷、心前区不舒服(痛)外,冠心病的信号另有多种多样:比如胃痛、左肩痛、颈部发紧、不定性牙痛、背部不适、不能平卧、气短、面色惨白、乏力等。
我曾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王大妈,她喜欢运动,可以抬腿到头顶,可以打羽毛球,平时身体尚可,就是常常觉得背部发凉,肩胛区域疼痛,刚开始以为自己患有肩周炎或者颈椎病,吃药之后却迟迟不见好转。多次心电图也没有发现问题,但实际上王大妈的状况就是心脏问题,因而也可以说,心电图不能作为心脏问题的唯一判定依据。
王大妈所在的当地医院发现心电图显示正常,就忽视了冠心病,我们接诊以后进行冠脉检查发现心脏的回旋支严重病变,施行冠脉搭桥术后,症状完全消失。事实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众多,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之所以王大妈误诊就是因为她是多支血管病变,抵消了心电图的向量变化,而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却并不少见。
心脏问题当然不容忽视,但也不要过度担忧。很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会突然出现体虚乏力、心慌气短的状况,就以为这是心血管病的前兆,其实不一定。许多心脏以外的器官也可以表现得酷似心脏病,比如:颈椎病、食道痉挛、胸膜炎、肺癌、肋软骨炎等,这些情况都是“非心源性的心脏表现”。
那么一旦心脏出现问题,如何保健呢?
首先要实施专业的医疗保健。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特别是心脏已经发现有器质性病变,而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更不能大意。
其次是生活自身保健,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以及科学运动等。合理膳食可以控制过多摄入多余的热量、避免超重,同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这对血管健康十分有利。超重必然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病风险。
就运动而言,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锻炼为主。但是运动要适度,不然会起反作用,对于特殊极限运动一定要做好心脏功能评估,比如蹦极、马拉松都可能会造成致命性危险。
此外,良好的心态对患者而言也至关重要。我还接诊过一位46岁的男性患者,他由于心梗入院,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血管是完全好的,但是操作过程中发现他的血管具有高度敏感性,一个细小的导丝头导致血管几乎迅速闭塞,立刻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即刻给药后缓解。追问发现他属于家族性的“胆小”,家族中好几位都是稍受惊吓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像这样的人就容易在强刺激下发生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说被吓死。这说明心脏和性格情绪息息相关。
(作者张红超 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赵彦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 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