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让英雄气概为文艺作品“壮行”
作为构成民族信仰和价值底座的精神坐标,时代英雄历来在我国文艺作品中不曾远离,像近些年的影视作品《湄公河行动》《战狼》《绝命后卫师》,文学作品《蟠虺》《布衣壶宗》,舞台剧《北川兰辉》等,都因敏锐捕捉了这个时代具有人格魅力且超拔于常人的脊梁式人物而具有了某种钢铁般的“英雄气质”。尽管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英雄类题材的创作水准,但放在当前整个文艺创作的坐标体系来看,英雄类题材的精品数量仍十分有限,再加之具有鲜亮人格魅力的硬汉形象缺失,当前不少文艺创作显得阴柔琐碎有余,血性刚毅不足,在整体上缺乏阳刚之美和铿锵之音,迫切需要英雄形象的重塑和回归。
提到英雄的重塑不得不提英雄的跌落。多年来,“英雄”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先后经历了唯英雄论时期、去英雄化时期和反英雄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英雄一度被捧上神坛,被脸谱化地拔高为崇高伟大、没有任何缺陷的道德标兵,其作为常人的性格特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被过分夸大的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所消弭。之后,随着公众的审美疲劳,神话式英雄人物逐渐退场,进入到了一个去英雄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雄被缷去了耀眼的光环,回归到一个充满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的状态。但由于弱化了英雄壮举,凸显了平民性,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由此跌落。更有甚者,为了将英雄“打回原型”,使之更“接地气”,有些创作者开始放大英雄的缺陷,甚至走上了反英雄的道路。他们肆意贬低英雄的品德和意志,消解其崇高、神圣和尊严,把英雄痞子化,甚至恶搞英雄、戏谑英雄,以达到所谓的“祛魅”效果。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凝人格和崇高精神,能够在紧要关头做出超乎常人的凛然担当和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如果将之解构或者矮化,英雄的形象将荡然无存。当前,由于拿捏不好英雄形象的尺度,文艺创作中的英雄人物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拔高英雄的意志和能力,把英雄塑造成身怀绝技、飞檐走壁的“完神”,使之模式化、武侠化,比如抗日剧中的手撕鬼子等;一是贬低和消解英雄的价值和尊严,使之另类化和粗鄙化,从而导致英雄形象缺乏崇高感与可敬性。这两种极端做法都无法让公众感知真正英雄的心跳,更无从触摸英雄的铁血精神和英雄本色,这样的英雄形象自然在人们心中立不住、叫不响、传不开。
英雄形象的嬗变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英雄铁血精神的疏离和退场,它似乎把今天的文艺创作导向了一个“后英雄主义”时代。在这一时代,常规的英雄淡出舞台,主角让位于常人,拒绝英雄、躲避崇高、调侃庄严、消解责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的驱使下,文艺市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在释放空前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伴随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消极影响。不少文艺作品功利主义、市侩主义甚嚣尘上,缺乏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醒世警世的价值立场和理想主义的升华观照。尤其在IP改编热潮和看脸风潮的席卷下,“鲜肉”取代了英雄、颜值取代了价值、媚骨取代了戏骨、伪娘挤走了硬汉、奶油味掩盖了硝烟味。原本像大鹏展翅、铁马奔腾般昂扬振作的军旅作品充斥着浓浓的脂粉气,步入女靠描眉、男靠??岬墓秩?。
由于硬汉缺失、脊梁式人物式微不振,再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对金钱、物质的崇拜远超对英雄的崇拜,当前的文艺作品中能让人记住且具有偶像价值和响亮文化符号的英雄形象很少,文艺创作的格局构架和品格立意因此显得不够宏阔高远。纵观近年来的文艺创作,要么沉迷于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要么缠绵于纸醉金迷、颓废腹黑,均在“小我”“小情”“小利”中纠缠。当然,我们不是说这类人物、这类题材不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而是说不能让这类形象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流甚至全部,相形之下,我们更需要塑造民族脊梁式的新人。文艺作品的筋骨其实指的就是其中所蕴含的英雄气慨,如果我们淡化理想、疏离信仰、远离崇高、讳言伟大、揶揄奉献,文艺作品必定缺少筋骨、精神萎靡,内不能彰显真善美,外不能鞭挞假恶丑,最终陷入到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小的悲欢就是全世界”的小格局中去。因此,我们尤其需要更多刚毅果敢、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来为文艺作品“壮行”,需要用有筋骨、有气魄的作品来强健公众的精神肌理,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注入更多阳刚之气、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去英雄化是懈怠国家意志的麻药,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里看不到英雄是可悲的,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尚价值观是可怕的。去英雄化或许一时能推高票房收入和收视率,也能为娱乐至上的观众带来开心一笑,但它只能是影视剧创作诸多风格中的一条支流,任其泛滥,不仅会剥夺大众对英雄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而且会拉低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与道德水平。时代从来都不缺英雄,缺的是对英雄之举的洞见和创造为人所接纳的英雄的匠心和慧心。前不久,有着强劲爆发力和生猛之感的电影《湄公河行动》和《血战钢锯岭》火爆银幕,将一个个血气方刚、有血有肉、充满民族大义的英雄形象重又带回公众视野。它们的成功有力地证明:追慕英雄是人类的原欲,健康的社会是不能缺少英雄崇拜的,公众对英雄的仰望和尊崇从来不曾停止,关键在于如何按照人们的价值体系和标准对英雄形象进行重塑。
如今,英雄形象在经历了英雄神话、英雄跌落和英雄退场三个阶段的嬗变和反思后,应该到了凤凰涅槃、英雄重振的时候了。然而,如何塑造好英雄却是一门学问,从当下来看,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绝不能开时代的倒车,既不能单纯地用理想主义的态度表现英雄的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也不能因追求庸?;挽铟认魅跤⑿鄢绺叩木衿犯窈陀⑿厶刂剩Π延⑿廴宋锓旁谡龃蟊尘?、大时代、大视野中,站在崇高和世俗的交叉点上审视英雄,通过宏阔而细腻的生活描摹和具体情节来展现英雄的人性力量、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英雄有平凡的伟大,也有不平凡的普通,既要表现其“高于”普通人的高风亮节、大智大勇;又要表现“近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平民本色。尽可能用新的审美的眼光来透视时代情境中的英雄人物,从中追求历史感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力争让更多血性阳刚、有情有义、具体可感且令公众喜欢的英雄形象撑起民族的脊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英雄气概 文艺作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