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用爱心传播草原历史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其中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是文博系统唯一入选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内蒙古博物院“欢乐大课堂”之“摇动纺车纺线线”活动。(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供图)
内蒙古博物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设有12个展厅,展览内容涵盖自然、科技、民族、历史、民俗等多个门类。基于陈列特色和地区文化状况,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策划开展了“欢乐大课堂”“博苑”讲坛、流动数字博物馆、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常态化、系列化的社教活动,拓展了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不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更是作为博物馆社教示范活动推广到全国。
创新教育模式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自1981年至今从事讲解、接待及部门管理工作已有36个年头。在她看来,社会教育部既承担着内蒙古博物院对外开放、日常观众接待与政府重要接待的职责,又有组织开展内蒙古博物院宣传工作、策划教育活动的使命。社会教育工作者在为不同人群提供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应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怀着对文博事业和社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投入满腔热忱,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
2007年7月,在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开馆前夕,社会教育部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驻新馆的部室,承担新馆开放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接待工作。由于新旧馆衔接只有18天,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乌兰托娅带领部室成员进驻新馆后,加班加点,设计制作了体现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的接待服装;制定了A、B两条参观路线及细致周密的接待计划;组织编写讲解词,培训并考核讲解员,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确保了新馆顺利对外开放。
2008年3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此后观众人数成倍增长。免费开放一年接待观众近140万人次,是原观众量的六倍多,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观众人数出现了突破性上升态势,创下日观众量1.3万余人的最高纪录。在免费开放初期观众人数剧增的情况下,社会教育部的全体成员始终坚守在第一线,连续数月没有休息日,经受住了免费开放带来的挑战。
在乌兰托娅眼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这12个字是学习雷锋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开展各项社会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社会教育部一年完成针对不同受众的社会教育活动超过290场次。我们给自己确立了三大目标,即传播草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增进民族团结,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三个目标完成?!彼?。
“去年1月,为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小年置新鞍活动制作的元宝式、大尾式、小尾式马鞍教具,教育组的董晨阳和刘琰前后忙了一个月,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打造成型。这几个模型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我被他们的钻研与敬业态度深深打动,更为他们这样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到骄傲?!蔽诶纪墟?。
在触摸中感知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有2500多万人口,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部分旗县特别是偏远的牧区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并不完善。为了让老百姓近距离感受博物馆文化,内蒙古博物院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发了流动数字博物馆。作为高度集成的移动平台,流动数字博物馆可以自由、快速地载着数字化的珍贵文物轻便上路,展车集成高精度可视化三维数字还原技术、触摸互动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观众可以轻点手指从任意角度放大、缩小和旋转,让“触摸”文物、感知历史成为现实。
据介绍,自201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首次展出后,流动数字博物馆先后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进行巡展, 累计展出85站255场,行驶里程2.3万多公里,让15万余名观众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
苏木和嘎查是草原上牧户最基层的单位,也是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的重要站点。精彩的数字展览把草原历史文化送到朴实的牧民身边。
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是一个常住居民只有700多人的苏木。曼德拉苏木的牧民们活动范围很小,平时难以接触到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流动数字博物馆选择在苏木的主干道旁空地处进行夜展。有一位青年在参观展览后迅速骑着摩托车离开了,不久,他带着老母亲返回了展览现场。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老人走上展车,与蒙古语讲解员热情攀谈起来。
流动数字博物馆所到之处,展车里的惊呼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牧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赛呐”(蒙古语“好”),老百姓用朴实的话语和喜悦的笑脸表达了对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认可。
“巡展过程中,我们无数次听到观众感谢的话语:‘你们一定要经常来啊!’‘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如此高科技的博物馆!’虽然只是一句句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文化服务的渴求和对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认可?!蔽诶纪墟锌厮怠?/p>
讲解员宋吉在随展日记中写道:“乌兰察布初秋的夜晚已经凉气袭人了,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人们饱尝文化大餐的热情。一位大妈用本地话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不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人,我听后心里很温暖。这次能有幸随着流动数字展车一起来到我美丽的家乡,并且通过这些千姿百态的数字文物将我们自己的文化讲述给每一个人,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p>
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各个角落,他们用热情和微笑为观众服务,虽然没有报酬,依然乐在其中……他们就是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的学雷锋志愿者。2008年,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始对外招募学雷锋志愿者,为观众提供咨询、讲解、检票、寄存包、翻译等服务工作。他们热忱的服务和专业的讲解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馆共有注册志愿者700余人,定期服务志愿者200余人。
在乌兰托娅看来,学雷锋志愿服务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不能把志愿服务场所变成公益秀场,更不能把志愿服务对象当成群众演员。对此,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不断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使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些学雷锋志愿者每周服务2小时,截至2016年,服务时长累计达6759个小时。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日、传统节庆和周末假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现场,身着蒙古族特色马甲的学雷锋志愿者成为内蒙古博物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内蒙古博物院曾有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位妈妈在“草原天骄”展厅讲解蒙古族历史,她的孩子在隔壁的“草原雄风”展厅为观众讲述北方民族史?!懊扛鲋苣┒寄芸吹剿窃诓煌固壑诜竦纳碛埃饽缸恿┑闹苣┮欢ㄓ幸惶焓窃诓┪镌憾裙?。令人感动的不仅是这份坚持,更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志愿服务这种行为影响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在这里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蔽诶纪墟?。
这些平凡而热情的学雷锋志愿者,满怀对文博工作的热爱,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爸驹刚叻袷欠钕?,没有任何物质回报,但作为一名内蒙古人,能弘扬、宣传自己家乡的文化是件非常自豪的事。只要我们坚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志愿者前行的脚步。”来自内蒙古博物院“草原雄风”展厅的志愿者白鹏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草原历史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