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每个生命有尊严谢幕
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引发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例如,面对治疗无望的绝症病人,作为亲人,究竟是让他们在因各种手术治疗引发的痛苦中离世,还是给予他们止痛、心理安抚等“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当亲人走向生命尽头,是否觉得手足无措?或者,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但那些真的是亲人需要的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知生,焉知死”。这很契合多数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生的事情都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关心死的事情呢?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于死亡的讨论是“犯忌”的。
在现实中,中国人依照“死者为大”等传统观念,可以大事铺张地送别已故的亲人,但“尊严死”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临终关怀医院让人觉得“晦气”,招工难,盈利难,让周围居民接纳更难。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绝大多数老人在临终时更需要一根“拐杖”,让自己“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会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家人和自己对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纳。
这是一种临终关怀,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治愈疗法,更体现出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家庭式的医疗及护理,让他们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过得温暖、安详、舒适,特别是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免受病痛折磨,充满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一程。
从长远看,要做好临终关怀,需要公众逐渐转变一些固有传统观念。对于身患绝症无法治疗的亲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对于临终关怀医院、医生,应该多一份理解,他们做的正是“让生死两相安”的崇高事业。
要做好临终关怀,创建医院、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各大医院可以适当开设临终关怀相应科室,接受癌症晚期患者。在医院或社区可开设日托服务,即白天把癌症患者送到日托所,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护理。社区医院是承担这部分职能的最好对象。当然,这需要做好社区医院医生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周边居民思想意识的引导。各大医院及社区卫生院还应整合资源,为居家静养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等。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不过,让人们转变关于生死观的认识,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让临终亲人有尊严地走向人生终点,以及我们如何“向死而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医院 尊严 临终关怀 生命 亲人



大熊猫宝宝在熊猫“幼儿园”里悠闲自得
成都连续三天遥望高清版雪山
巴格达存放大选投票箱的仓库发生大火
北京八达岭长城进入旅游旺季
河北:“三夏”忙收麦
京张高铁张家口南站建设稳步推进
第五次包揽世界杯金牌 跳水“梦之队”“无敌不寂寞”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