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老照片中的记忆:白塔寺庙会


1938年白塔寺大修后的开光照

曾经的白塔寺庙会一景
曾为北京四大庙会之一
白塔寺原名妙应寺,建于元代初期1271年,因寺院以白塔为中心,故俗称白塔寺。
白塔寺东边是白塔寺东夹道,西边则是白塔寺宫门口东岔。我家祖辈在白塔寺宫门口东岔居住了近90年,如今我已70多岁了,从小就在宫门口东岔长大。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听惯了白塔寺的铃铛,对白塔寺及白塔寺庙会再熟悉不过了。
现在新建的白塔寺山门地面与阜成门大街的马路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好像下沉了近两尺多。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阜成门大街的马路一共大修了三次,每次修马路,都在加高马路的高度。这样一来马路两边的便道,同样也要加高,所以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白塔寺新建的庙门与原来的庙门也多少有些不一样。除了中间的山门一大两小外,原来的白塔寺东西两个方形旁门是对称的,一模一样。而且原来白塔寺中间的拱形大门里面,东西两侧立有两尊金刚佛像,俗称“哼哈二将”,是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形象威武凶猛。
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三百六十行会聚于此,使得白塔寺庙会成为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人夏仁虎著《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旧历每月逢四和五就举办庙会,可见白塔寺庙会的频率之高。
白塔寺庙会期间,这里不仅货物齐全,种类繁多,而且价格便宜,还可讨价还价。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1949年后,北京城里几大庙会,只剩下白塔寺庙会、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隆福寺庙会继续办了大概两年左右,1951年改为常年营业的“东四人民市场”,此后,北京只保留了白塔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那时,白塔寺庙会开庙会三天,然后再转到护国寺开庙会四天,每七天轮换一回。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白塔寺庙会才被取消。
除了白塔寺庙会,每年的阴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白塔寺的“生日”,当天,僧俗众人要在白塔寺举行转塔仪式和祭拜活动。僧俗众人要上到塔座的第二层,由西向东顺时针绕塔祈福。小时候也不懂,觉得好玩,也跟着僧人转塔。这种祭拜仪式要举行三天。
木碗和花草最具特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每逢有白塔寺庙会,爷爷都会带我去逛庙会。后来,我一有时间就守着白塔寺庙会。后来我对白塔寺庙会里每个摊位所在的位置、所卖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庙内摊贩基本上分东西两路和塔院西侧三部分。庙外部分包括山门前的大街,庙东的白塔寺夹道和庙西的宫门口东岔等地。庙会期间,白塔寺的山门前、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帐棚和摊位。山门前有卖冰糖葫芦、大挂山里红的、心里美萝卜及推独轮木车卖年糕和卖老豆腐的及肩挑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
山门东西两侧有卖茶汤的,靠西边就是著名的“茶汤李”摊位。进了山门的第一个院,东西各有钟楼和鼓楼一座。东西两个方形门正好对着庙内的两条通道,通道两边都是摊位,一直向北延伸到白塔塔院的院墙。
进了东边的方形门,就是卖绢花和头巾、毡帽和礼帽等的摊位。沿摊位向北是卖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的摊位。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一种叫刨花搽头油的日用品。刨花搽头油是用刨子将榆木或桃木刨得很薄,只剩一层木皮刨花,然后把它泡在清水里,清水就会有些黏性,又称“刨花水”。它的作用是打理头发,如同当今的摩丝一样,不过,那时大多是中老年妇人用。
进了西边的方形门,是卖鸡毛掸子的摊位,其中就有我同学家的“贾记鸡毛掸”摊位。再往里就是以食品摊为主,当时,有些摊位还装了镶蓝边的白色帐棚,里面设有长桌和长凳,桌子上铺有白色桌布,给人干净卫生的印象,这在当时是很讲究的装饰。
在两条通道中间的卖场,则是卖锅碗瓢盆、小缸大瓮、案板菜墩等生活用品的摊位。摊上的木碗,在当时颇受人们欢迎。《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的木器竹器,皆属特有”。白塔寺庙会一向以售花草称著。在寺庙内的摊位上,有卖鲜花、花籽、花盆、鱼缸儿等的摊位,记得小时候经常买的是一种名叫“死不了”的花,生命力特别强,掐下来插到花盆里浇上水就能活。
庙会一直延伸到寺庙里面。在第一大殿“天王殿”后面,是一进二院的东门,东边南侧厢房第一家是“逹真照相馆”、东配殿是“骄子铺”。每个摊位上有布棚,南北连成一片,能为游人蔽荫。这里卖布匹、料子、衣服鞋帽、梳头篦子等日用品,还有戏剧脸谱面具、小腰鼓、小铜锣、小铜镲各种玩具。要是赶上春节,这里就更热闹,大糖葫芦、灯笼、走马灯、年画等红红火火,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我记得春节时,这里卖一种特别好玩的“玩意儿”:它是用玻璃吹制而成的,像个喇叭,底部做得很薄,上面正中处有一个细长的吹口,对着它一吹一吸,底部就会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连续吸吹,便响个不停。这个工艺已经消失了近六十多年了。
第二大殿“意珠心镜殿”月台的下面,中间台阶的两边,各有两个汉白玉的碑。在这两个碑的前面,有两个卖老北京传统小吃的摊位。在第二大殿底座月台上,东面就是民间说书艺人张秀峰的场子。张秀峰,艺名为“小蜜蜂”, 早年在白塔寺唱过西路评戏,后来改唱滑稽大鼓,以唱长篇《刘公案》为拿手好戏,后来被中国评剧院请去教西路邦子。我记得爷爷当时特别喜欢听他的滑稽大鼓和长篇《刘公案》。月台西面是说评书的阿阔群的场子,他在此说过评书《小五义》等。张秀峰和阿阔群一开讲,会吸引非常多的人。
自己动手做庙会上的“江南”小吃
白塔寺塔院正门的高台阶前,曾有一个广场,广场东西各有一个对开门的“铁栅儿门”,门的两边是1.7米左右高的院墙,每面墙的上面各有四盏黑色铸铁灯罩,再加上东西两个门的四个门柱上的四盏灯罩,共有20盏铸铁灯罩。现在门和墙都没有了。现在,塔院正门西边安放着一尊尼泊尔匠师阿尼哥的铜像,这尊铜像在当时是没有的。
塔院的西侧院是民间艺人的“集散地”:耍戏法的、变魔术的、练硬气功的、耍中幡的、卖大力丸、打把式的……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唱小戏的、唱杂曲的、演双簧的、唱什不闲的(民间曲艺的一种,用多种打击乐器伴奏以演唱故事人物)、数来宝的……热闹至极。
塔院的西北角,有一个黑色布棚子,里面是当时的“高科技”——使用太阳能的“手摇放映机”,庙会期间,这里会放映一些无声电影,这吸引了不少孩子们的注意力??拷髟旱谋鼻?,有几家租小人书的书摊,书摊还备有小板凳,我常到这里租小人书看。
西院的南墙有一个用砖砌的土戏台,那是唱评戏的场子,因为戏场子要收费,场子四周用一人高的白布围起来,白布的外面还用麻绳编织的网子围起来。
西侧院除了玩的,还有老北京正宗传统风味小吃和各种零食,扒糕、凉粉、年糕、糖葫芦、杏干等,令人流连忘返。当时,那里有个卖“江苏腰子”的摊位,它是由两位南方过来的夫妻俩所开的,“江苏腰子”是一道颇具南方风情的小吃,先把白萝卜切成丝,再把和好的面揪成一个个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很薄的面皮,在面皮上面放上一层白萝卜丝,再在白萝卜丝上面放上一层肉馅儿,然后再在馅儿上放上一层白萝卜丝,最后裹成腰子形状,用油炸成焦黄色出锅,再沾上醋吃,口味非常好,这道小吃给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有时想吃上这一口时,就会自己做。
庙的后门,在宫门口东岔北边路西的元宝胡同,有一处鸟市。那里有鸽子、鸽笼子等出售,还有蛐蛐、蝈蝈、蛐蛐罐、蝈蝈葫芦等。
如今,白塔寺庙会取消快六十年了,但想起当年白塔寺庙会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汪纪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老照片 记忆 白塔寺庙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