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景泰蓝大师担心后继无人:手工艺者不足2000名
景泰蓝一直在藏家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之说,明清两朝的景泰蓝、珐琅彩等尤为受追捧,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出现千万元天价。2010年秋拍,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落槌,创下了掐丝珐琅器的世界拍卖纪录。然而,有专家透露,当前中国从事景泰蓝工艺的人员不足2000人。作为中国工艺品技艺的一绝,景泰蓝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未来该如何衡量景泰蓝的收藏价值?本期名家话收藏栏目专门邀请了来自北京的两位景泰蓝大师以及资深景泰蓝策展人来分享精彩观点。
壹
谈现状:最担心后继无人
羊城晚报:景泰蓝作为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巅峰。传承至今,景泰蓝的发展状况如何?
丁明鸿:现在景泰蓝的发展态势比较好。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选景泰蓝《喜凤瓶》为国礼赠给了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槿惠;APEC期间,中国政府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的礼品中也有一件名叫“四海升平”的景泰蓝;2015年,国际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赠送给联合国一个“和平尊”景泰蓝。可见景泰蓝已经成为国家顶级礼品,后来,北京工美集团也将“国礼”作为景泰蓝的卖点,将其进一步推向市场,使大众进一步了解这种传统宫廷艺术的特点,景泰蓝的市场认知达到了爆发性的高点。与此同时,景泰蓝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也在飙升。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工艺美术创作,给予景泰蓝制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这也激发了工艺大师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
李佩卿: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有很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厂因为经营不下去破产了。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都是那时从国企出来纷纷成立工作室,大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挥艺术创造力,创造更多既符合审美需求也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让市场活跃起来。
羊城晚报:景泰蓝发展迎来了繁荣,那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丁明鸿:现在活跃在景泰蓝创作一线上的就七八位大师,有的已经接近80岁了。现在的问题是,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踏入这个行业。
李佩卿:做景泰蓝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往往做一件作品就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倾注大量的心血,作品什么时候能够卖出去都是不确定的。
干这一行,可以说15年才小学毕业,30年才大学毕业。景泰蓝的制作是按照一道一道工序来的。首先是设计,之后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学会一道工序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像我这样同时会点蓝和制胎两道工序的都很少见,很多师傅一生也就会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如果一道工序疏忽了,前面的努力也就白费了。所以说景泰蓝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工序是非常繁琐和枯燥的。很多孩子到我那里学了两三年,就离开,坚持不下去了。我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
粗略估算,现在在做景泰蓝的人员总共还不足2000人,大师也就十来位。尽管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是愿意静下心来学景泰蓝工艺的人并不多。虽说现在在我的工作室里干活的有十几个人,但是就这么点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微不足道的。
贰
谈创作: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举
羊城晚报:当前景泰蓝在创新和传承方面有哪些新亮点?你们个人的艺术追求是怎样的?
丁明鸿:景泰蓝在创作上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传统的宫廷艺术风格,景泰蓝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皇家重器,现在继续延续这种风格;另一种是创新路线,也就是将其他艺术创造性地跟景泰蓝结合,比如把绘画运用到景泰蓝上,将青花、粉彩等和景泰蓝结合;第三个方向是将景泰蓝延伸到实用器具上。
我个人比较喜欢创新,在青花、粉彩与景泰蓝的结合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2008年,我做青花系列,就专门选择一些既有传统陶瓷饱满感觉,又有现代感的器型,在上面掐丝创作了青花纹样。2013年时我创作的“瑞芝洋花缠纹尊”就是将景泰蓝和乾隆粉彩官窑器相结合。
李佩卿:现在景泰蓝能够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颜料色彩变多了。以前的景泰蓝以青铜器的造型为主,以蓝色为主,再辅以明黄、红色等,差不多有七八种颜色。做景泰蓝的颜料是从硅酸盐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以前主要由国外传进来,现在我们自己也在慢慢研究,虽然发展比国外慢。不过现在总体上有了上百种颜色,这才有了变化的基础。
说到创新,我之前做过一个6.8米高的塔,这里面就要牵涉到结构学、力学的知识,会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我的“心语”作品获2012年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这个作品中,我设计了两只象征爱情的天鹅,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上面的掐丝图案一红一绿,都是心形图案搭配百合花图案。这个作品是用景泰蓝工艺做成的,但呈现出来的造型、用色等已经完全跳脱了传统的景泰蓝风格。这也是我的创新方向,以宫廷艺术为底,融合现代艺术。
叁
谈收藏:产量有限 仍处价格洼地
羊城晚报:景泰蓝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丁明鸿:景泰蓝一直以来都是皇家重器,是中国宫廷艺术的代表。以前一直都是宫廷出品,很少流到民间,数量比较少。
李佩卿:跟瓷器不同,瓷器是一批一批地烧制,一次可以出来上百个。景泰蓝一个炉子只能烧一个。工艺注定了它在产量上是提不上去的。虽然数量少,但经过代代的传承和发展,现在景泰蓝的品种和花色都很丰富,景泰蓝拥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内涵,就是它的艺术价值。
羊城晚报:近年来景泰蓝的价格走势如何?
李佩卿:总体上是越来越往上走。以前我的一件差不多50厘米高的作品,通常卖价七八千元,现在要四五万元。现在做景泰蓝的人越来越少,再过十年八年,如果缺少新的工匠加入,好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少。
丁明鸿:我的作品中,那些传统的宫廷艺术风格的,近些年从几万涨到十几万的也有。新品涨幅稍微慢些。现在的制作工艺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前的景泰蓝,用料非常粗糙,侵蚀也很严重,不像现在,原料的物理颗度可以提高到150目,这样做出来的成品砂眼也越来越少了。而随着景泰蓝质量的提高,未来景泰蓝的投资机会会更大。
肆
谈仿冒:阻碍市场健康发展 迟早会被淘汰
羊城晚报:《喜凤瓶》被当做国礼送出去后,市面上有没有出现仿冒,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佩卿:《喜凤瓶》是我的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当时我们给国家相关部门供货,做了一对:一只祥龙一只喜凤,后来喜凤被挑选为国礼。当时在制作喜凤瓶时,我用色非常大胆,共用了几十种颜色,如果不是被挑选为国礼,也会是一个畅销作品。
喜凤瓶被送出去后,就有很多厂家跟着做,甚至有一些说是自己的作品。但是其实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我们自己创作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非常注重作品整体的和谐,而一些仿冒的产品,做工很粗糙,仔细看,连凤凰的模样都没有做好,而且仿冒品卖得也很便宜,有些“喜凤瓶”在市场上才卖到3000元。
我们搞艺术创作的,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跟这些仿冒产品斗争,但是,这种现象也阻碍了景泰蓝的健康发展,愿意做设计做原创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不对的。不过我相信,缺乏创造,仿冒和批量生产出来的东西,会慢慢被市场淘汰。
不只是京城范儿景泰蓝在南方也走俏
作为主要在北京区域生产的工艺品,景泰蓝能否得到南方收藏市场的认可?
多次举办景泰蓝展的策展人谭伟彬表示,2004年时展出的景泰蓝作品,仍有不少砂眼,铜丝连接不上等质量问题,产品款式陈旧,并仍以模仿宫廷用品为主。那时景泰蓝刚转型国内市场,收藏人士要求很高,希望景泰蓝创作要有突破,设计风格在保留皇家尊严的同时,款式上也要更接地气才能生存。
经过这十多年,景泰蓝有了质的飞跃,砂眼基本看不到了,珐琅釉在烧制后也看不到“掉泪”,掐丝工艺、点蓝工艺登上历史高峰,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宫廷藏品,色彩方面更是景泰蓝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
令人欣喜的是,珠三角收藏爱好者对于景泰蓝,也从不认知到接纳与青睐。去年一位玩红木的佛山收藏家,看到北京景泰蓝之精美,一口气购进六件国大师省大师的中小作品,总金额还不用十万。由此见,等大环境好转,景泰蓝在南方市场的潜力不可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景泰蓝的价格也一路上升。谭伟彬介绍,2005年,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景泰蓝名家精品——一只高40厘米不到10000元的夔纹瓶,现价值50000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2008年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而做的“盖碗瓶”,在广州首发时12000元,现时这件经典作品已是30000元。
谭伟彬认为,景泰蓝制作繁复,一只瓶光是零部件少则千个,多则数万个,每根铜丝都是手工制作组合而成,仅点蓝这关键技术,没有三十年以上的经验是做不出精品的,现在年轻人很少干这个活,在景泰蓝的制作车间,基本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技师。慢工出细活,一位大师一年也只能出几件作品,所以景泰蓝市场升值潜力值得看好。
拍场风向标
明清景泰蓝频现天价 现当代作品仍处价格洼地
香港佳士得在早期景泰蓝的拍卖上具有开拓之功,在1994年5月的春拍会上,一件高115.5厘米的乾隆鎏金铜掐丝珐琅塔形大香筒即以128.5万港元成交。
目前掐丝珐琅器在欧洲和香港的行情接近,香港是主要市场,高价位的珐琅器大部分都在香港成交,大藏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港台。
从历次的交易来看,除了传统的经典器型,如瓶、碗、壶等,一些特殊造型的器物,也受到投资者关注。在2007年巴黎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鹦鹉连雀笼”就以超过估价约30倍的204.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50万元)拍出。
景泰蓝作为传统中国宫廷艺术的典型代表,蕴涵高贵、华美的艺术风格和特质,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目前市场上明清时代的孤品已经令很多投资者难以企及,不过,近年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景泰蓝的收藏仍处于洼地,很多大师的作品才在1万元左右,有很大升值空间。随着大师们年事已高,作品减少,艺术造诣上升到泰斗级,价格也将不断攀升。从投资升值的角度说,投资者可以从这些现当代大师的作品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受国际行情上涨的影响,国内近两年明清掐丝珐琅器的仿制品比比皆是,大量涌向拍场,海外回流品也常见。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景泰蓝明清以来就属于宫廷御制品,数量有限,大部分非专业的研究人员只能从出版的图录上了解,普通人很难鉴别。因此,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想收藏投资景泰蓝,一定要多学习了解景泰蓝的知识,逐步提高鉴别水平。
藏家指点
如何区分景泰蓝?
景泰蓝VS瓷器
景泰蓝正名叫“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也叫“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工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
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结论:景泰蓝不是瓷器,两者从原料到工艺都是不同的。
景泰蓝VS 画珐琅
珐琅是古代琉璃的一种,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在12-13世纪向世界传播。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蒙元时期传到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后世称其为“景泰蓝”,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同样是以金属做胎,但无需掐丝,用五颜六色的珐琅釉绘饰图案,烧制而成。
结论:景泰蓝和画珐琅都是珐琅工艺的种类。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但不是所有的珐琅都可以叫景泰蓝。
景泰蓝 VS七宝烧
景泰蓝是中国的特种工艺品,七宝烧则是日本的特有传统艺术。七宝烧分为有线七宝烧和无线七宝烧。有线七宝烧是一种掐丝珐琅,但跟景泰蓝不同,掐丝用的是银丝。无线七宝烧是画珐琅的一种,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烧制后显色,用的也是玻璃釉,烧制出来后有玻璃光泽感。
结论:景泰蓝和七宝烧有历史渊源,都属于珐琅。但两者在工艺和原料以及绘画花纹上都有不同的民族特点。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景泰蓝 珐琅 作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