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金银细工濒危之困如何突围?
曾经风光一时的金银细工陷入技艺濒临失传的窘境,尽管2008年扬州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给这一古老的工艺带来了新的曙光,但如何真正解决后继乏人、工艺濒危的困境,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支撑。
曾经风光无限
谈及扬州金银细工的起源,就得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技艺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金银细工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辉煌,从1983年扬州出土的唐代金栉《伎乐飞天》可见一斑。明代以后珐琅工艺的运用,使金银细工更加流光溢彩。至清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臻于完善。2008年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宋代《七宝阿育王塔》,塔身镌刻有扬州朱成信制的铭文,充分证明了当时扬州金银细工技艺的领先地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其实,金银细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与邗沟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着莫大关系。扬州在经济、文化上的空前繁荣,也为镂金器、镶嵌器、漆器、玉器、刺绣等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金银器主要是宫廷贵族使用,后来也出现了一般民用的金银器。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金银细工技艺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这是为什么呢?国家级非遗扬州金银细工继承人方学斌对于金银细工技艺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放后,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扬州、江都银楼业大都改行了。1971年,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为了给国家创汇,同时能把这项技艺发扬起来,上世纪70年代创办了扬州金属工艺厂。但由于技艺多年闲置,许多扬州本地的老银匠水平出现下滑,最后从上海请来了40多位国内顶级的老艺人,其中就有我的老师沈培坤、杜方等。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与老师一起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司南仪》等大型金银器作品,后来我独立创作的《鹿拉凤车》、《郑和宝船》等作品曾经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扬州金银细工最为辉煌的阶段了”。
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然而好景不长,延续了30年辉煌的江都金属工艺厂在改制后倒闭歇业,很多老艺人被迫转行。同时,这一技艺需要多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掌握,短期内回报甚微,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进入这一行业的热情。据介绍,目前扬州专职从事金银细工技艺的不足10人,这一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的窘境。
其实遭遇这般困境的并不是只有金银细工技艺,雕漆、景泰蓝、刺绣等技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总有老艺人在抱怨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更等不及收益”,但若想调起年轻人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看到这一技艺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价值。显然,一味固守传统路子而不寻求创新的技艺可能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另外,现代技术对这一行业的冲击也很大。与古代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相比,现代技术尤其在打磨、电镀等方面都运用了新的工业化设备,还有数控机床、3D打印等技术,但是工业化制作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比如市场出现了很多粗糙的压制作品,使金银细工作品的精致不复存在,艺术性大大降低,这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技艺的扶植和?;?,除了宣传报道,还会组织各类非遗展示活动。2008年扬州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は钅?,这对于金银细工的传承和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也让这一技艺的坚守者看到了希望。“扬州金银细工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对这项技艺的一种肯定和?;?,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技艺,金银细工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这项技艺是创作好的金银器的必经之路,多年的积累和磨练让它完整而成熟,制作工序也非常科学,要感谢国家让这项技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在这样的平台上金银细工才有机会发展得更好。”方学斌表示。
自我造血是关键
现实问题是,在国家搭台唱戏的同时,最为核心的还是要看技艺本身能否“自我造血”。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文化遗产要优雅体面地生存,只靠政府去做宣传推广或临时性的补贴救济,从长远来看,这类“非遗”项目的未来并不明朗。
金银细工作品制作精美,市场前景良好。但金银原料价格不菲,大多出口销售或者定制,与大众市场需求尚有距离。尤其是礼品市场萎缩之后,金银细工的市场出现大幅下滑,这也促使一些金银细工的艺人开始尝试转型。
受到青铜器及现代环境艺术的启发,方学斌将创作目光投向锻铜艺术。由于材料与工艺的不同,作品风格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金银细工富丽辉煌,适合表现作品的精致玲珑,一般以圆雕为主;铜材质浑厚大气,适合表现大型作品,一般以浮雕为主。为了适应市场,方学斌承接了不少广场雕塑等“短平快”的项目,虽然效益不错,但是技艺都很一般。他内心一直渴望做一件大的真正有学术影响力的作品。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目前方学斌筹备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作品《大隋龙舟》正在紧张进行中。
对于金银细工技艺的传承,方学斌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认为,金属艺术自身具备商业价值,市场也一直存在。对于传统艺人而言,肩负的不仅是生存,还有责任,只有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才能将市场做大。另外,在传统技艺的教育普及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大型展览,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到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传承自然也不是问题。(徐磊)
编辑:陈佳
关键词:金银细工 濒危之困 突围 传统技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