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汉能模式对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自2009年以来,汉能选定太阳能光伏中的薄膜技术路线进行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带动了国内薄膜太阳能产业发展,使中国薄膜太阳能产业实现了真正的全球领先,为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长期以来,汉能控股集团(简称“汉能”)始终从事清洁能源的建设和运营,已建、在建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其中2011年建成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我国唯一由民营企业修建的百万级以上的水电站。
自2009年以来,汉能选定太阳能光伏中的薄膜技术路线进行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经历短短数年间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发展,成为一家在规模和技术上皆全球领先的“高科技+能源”企业,带动了国内薄膜太阳能产业发展,使中国薄膜太阳能产业实现了真正的全球领先,为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通过全球技术并购成为行业领跑者
2009年,在金安桥水电站还没完工时,汉能就一直在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升级。经过数年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汉能集团认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当时,尽管薄膜太阳能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并未引起业界的足够关注,市场占有率很低。与此同时,另一个发展方向晶硅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快,当时业内外看好晶硅的人居多。汉能决策层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薄膜化、柔性化是未来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方向,薄膜光伏正处于产业认知曲线的起始端,其蕴含着极大的技术潜力,转换率低、成本高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得以解决;从技术壁垒来看,薄膜太阳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可避免陷入晶硅太阳能行业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从核心竞争力来看,太阳能的利用不再是对资源的争夺,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因此,如果汉能掌握了薄膜太阳能的前沿技术,也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
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汉能选择了一条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之路,快速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汉能以全球的眼光,经过对上百家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跟踪、筛选,选定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发现技术先进的公司。2012-2014年短短3年时间,汉能把4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铜铟镓硒、砷化镓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
由此,汉能拥有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多条产品技术路线和专利,形成柔性化薄膜太阳能产品技术路线体系,同时还具备了核心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汉能弯道超车一跃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汉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机会青睐于有准备的公司。2012年伊始,全球光伏市场出现不景气,特别是薄膜太阳能企业的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公司经营多年,其研发投入到了一定阶段,有的已经具备了做生产线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这时候人们对薄膜太阳能技术不看好,不仅没有新的投资进入,原来已投入的基金公司也急于撤出,一些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急需找到新的股东。汉能在这时候有了并购的机会。例如,2012年底,Miasolé公司深陷资金紧缺的问题时,汉能基于前期对这家公司有全面的研究和了解,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举并购了这家公司。而在此之前因时机未到,李河君曾带着技术团队去美国Miasolé公司,希望谈判合作,但是他们受到冷落,在公司的大厅等待了30分钟,连公司的CEO都没有见到。
然而在汉能全球并购之后,随着技术进步,薄膜太阳能有了长足的进展,转化率提升很快,成本大幅下降。到了2014年底,全球又重新开始重视薄膜太阳能。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行业组织、商业领域专家、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等多次提议美国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代表太阳能未来技术的薄膜太阳能光伏发展。因此可以说,汉能成功地抓住了全球并购的最佳窗口期。
二是用专业精神赢得信任。为了顺利地实施海外收购,汉能组建了一支技术团队和一支商务团队。技术团队对上百家公司的资料进行筛选、对比、评估分析,深入标的公司实地考察判断其技术的先进性,进行全面技术论证把控并购风险等等。这种专业化精神展示了汉能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的决心,赢得了标的公司的信任。在并购美国AltaDevices公司后,对方给汉能技术团队的评价是“三最”:考察时提的问题最专业;技术方面的尽职调查做得最仔细;提供的材料和写出的评估报告最详实。
三是用诚意打动人心。商务团队整合了国际知名的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资源,负责并购交易的商务谈判。汉能的每一个并购交易,都对股东、债权人(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层三方的利益诉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股东希望尽量减少损失,并能把公司转让给靠得住的新股东;债权人则是关心自己借出的资金是否能收回来,不希望承担太大的风险;管理层则希望新股东能把公司发展得更好。汉能进行并购谈判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三方利益不一致性,对各方制定不同策略和承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用最大的诚意打动各方,赢得了顺利并购。与此同时,汉能设计了对核心人才的留任激励计划和奖励机制,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搭建成长平台,留住了绝大部分的员工。
汉能在几次并购中也是大赢家,最终都以较低的价格、尽量小的成本买下了这4家公司的股权。
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1. 技术上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完成了并购的汉能没有停止继续创新的脚步,他们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整合国际国内的技术资源,不断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如下表。其中,AltaDevices公司的高效柔性砷化镓薄膜发电技术是全球最薄、最轻、转换效率最高的柔性太阳能薄膜技术,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单结电池研发转换效率达28.8%,双结电池的研发转换效率为31.6%,这也是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创建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全球共创空间。通过构建全球技术研发体系,汉能由此站在了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最前沿。目前汉能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有近1800名研发人员,从事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二是建立全球协同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整合努力,汉能已经在不同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多条技术路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互相参照和促进。由集团CTO丁建博士牵头,集团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组成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尽管各项技术之间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的、启发性的地方。比如,之前德国子公司正在研发一项技术,而美国子公司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美国子公司正在搞的课题,德国子公司也已经解决了,但是他们以前有技术?;?互相不来往。在汉能的全球技术整合的大前提下,几家子公司技术共享,产生了协同效应,加快了研发创新的进度。三是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对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实现鸟瞰。目前,汉能的专利一共有131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9.8%,覆盖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技术和市场活跃地区,为汉能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在产业化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
汉能开展海外并购,其目的并不只是获得一个现有的技术产品,或者规模和市场,关键是获得技术和能力。这几家欧美薄膜太阳能企业技术先进,量产规模相对还较小,通过汉能的技术消化能力、产业化和资金能力,把海外先进技术最后在中国落地生根,扩大量产规模,打开中国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能力,这是汉能海外并购的最终逻辑。
实现产业化除了要规模化生产,还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降低量产成本。汉能的研发主要放在国外,产业化放在国内。首先汉能将全球研发与国内规?;蓖平?例如,汉能海外公司在研发10.0版组件的同时,就开始帮助国内工厂大规模生产9.5版组件,使最新的研发成果与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汉能通过多方面的技术提升,扩大机组装备产能、提高产品优良率、国产化替代等措施,快速降低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使得成本已接近晶硅太阳能电池。汉能在四川、广东等地投资建设了多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薄膜发电产能已达到3GW,相当于每年可新增发电量40亿度。在江西、湖北等地也正在建设铜铟镓硒、砷化镓薄膜电池生产基地。汉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制造商。
3. 汉能成为高端装备制造商
从全球来看,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核心设备基本都是非标的,没有独立的设备制造厂。汉能先后收购4家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不仅获得了电池制造技术,同时还得到了高端装备的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形成了汉能的核心优势。汉能促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国产化,目前,汉能已经完成对辅助性设备、外围设备的国产化,正加快推进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汉能研发团队在国产化道路上更加注重创新性研发,自主研发的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MOCVD(气相外延生长技术),在原有并购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将单机产能从KW级提升到级,目前这台设备正在调试。随着MOCVD核心设备大机组的升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成本下降。
4. 以核心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汉能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下游打造分布式发电应用和“移动能源+”的新领域,例如,分布式发电应用:汉能户用发电、农业大棚、轻钢屋顶、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BIPV);“移动能源+”应用:便携发电产品、集成充电产品、无人机、太阳能汽车开发。构建了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5. 培养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通过国内研发中心与海外研发中心的合作学习,把国内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培养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研发相融合,提升综合研发能力。汉能通过把基础性研发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起来,从最初的原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开发到设备的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通过国外研发人员带动国内研发人员的技术提升。汉能在立足于国外各个公司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对技术转移进行规划,派中国研发团队到国外公司,在研发生产一线上与海外团队合作,使国内团队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三是着重提升汉能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汉能通过技术并购,倒逼公司形成创新的氛围,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模式值得借鉴
汉能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仅仅靠自己创新。一是企业要在开放合作中自主创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创新,闭门造车行不通,而是应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在全球价值链中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二是善于促进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联动进行协同创新。企业要在国际与国内企业之间安排一种协同创新机制,利用不同国家的创新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从而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三是海外并购的重点不只是对技术的并购,更是获得技术创新能力,重在提升持续竞争力。
企业创新发展要放宽视野,由过去的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主动走出去并购国际先进技术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并能持续发展。汉能通过并购高技术企业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所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抓住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机遇,并购整合海外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甚至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条重要路径。
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为汉能持续发展带来了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引领汉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灵魂。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拥有一批与汉能李河君一样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以战略前瞻性、行动力和专注于事业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珍视、保护企业家的这种有眼光、有魄力、有信念、有责任以及百折不挠地精神,这是促进中国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的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要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全球并购高技术企业,对重点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实现弯道超车。
1. 高度重视通过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引领发展这一重要途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全球技术并购。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国家为后盾,发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前瞻性、敏锐性、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快速产业化的能力等特点,以及利用国际上对民营企业比较能接受,鼓励他们到国际上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有效途径。
2. 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公司的技术创新。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或者新设高技术公司已成热潮,除汉能外,还有吉利、华为、复星、三一、上工申贝等企业都在海外并购技术型公司。有的企业从长远着眼,在海外收购一些掌握前沿技术甚至是颠覆性技术的公司,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要使这些公司持续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并迅速产业化,仅靠民营企业一己之力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对这些海外公司不论它在何国、不论它是否以外国员工为主,只要知识产权是中国的,海外技术资源为我所用,应在立项、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都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地得到支持。
3. 政府专项资金和优惠贷款支持企业全球技术并购。将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纳入国家专项基金支持范围,让优惠贷款与贷款贴息政策惠及那些有利于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与实现技术升级的海外项目。
4.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并购基金定向支持企业全球技术并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行业等建立定向的海外产业投资基金,中投公司、社?;鸬瓤梢宰魑铰酝蹲收呱矸?与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
5. 金融创新支持全球技术并购的企业在海外融资。企业并购海外高新技术类公司后,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实现研发联动与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国外融资往往比较困难。建议相关部门研究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打通企业在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鼓励引导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及中资并购的海外银行对这类公司进行融资支持。
6. 支持企业海外技术创新成果向国内转移。企业全球技术并购以后,往往会在海外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实现产业化。当海外的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到国内时,政府部门要把这些海外的技术创新成果视为国内企业的创新成果,在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技术 全球 薄膜 企业 创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