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淘宝圣地的神秘“门道”
“潘家园”里藏龙卧虎,看过《盗墓笔记》的人都知道,这儿是胖爷得瑟的地方,虽说真实的潘家园并没有王胖子,但也不乏马未都、张信哲、陈道明、范冰冰等各类收藏大咖、明星艺人的身影。那么,潘家园究竟有哪些神秘的地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藏家呢?

捡漏的“沙海淘金”
潘家园的东西饱经沧桑,带着岁月的味道。所谓隔行如隔山,内行人聊得不亦乐乎,外行人却是一头雾水,除了人们常说的“一眼货”、“开门”、“包浆”,还有“到代”、“掌眼”,更别提“扎眼”、“妖气”、“贼光”……学问颇深,在潘家园打磨数年,绝对能练就一双鉴真辨伪的“火眼金睛”。
捡漏与打眼如同双生姐妹,常常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潘家园淘旧怀旧的人多了,也有了许多沙里淘金的捡漏传奇:有人仅花1000元就买到了19册65卷清朝礼部典藏的明代《十三经注疏》,有人仅花区区数十元就买到了带铭文的元景德镇釉彩高足杯,存世量屈指可数、价格高昂。
潘家园为啥“火”
有人说潘家园里所卖旧货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清代民国,金石字画、玉器古玩、旧书典籍、手工艺品、珍奇家什,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淘”——就是潘家园的魅力所在。据古旧书画摊主老王说:“潘家园里藏的是历史,挖的是故事,找的是文化?!?/p>
来潘家园的常有四类人:古玩商们买卖只看市场行情;收藏家们眼光独到出手快准狠;爱好者们把淘乐当成一种生活信仰;参观者们来此找寻中国民族文化的踪迹,尤其外国友人最爱三五成群来此品味纯正的民俗工艺与民间文化。
名人们来潘家园乐此不疲,马未都轻松转一圈,镇尺、铜器、纸扇、石砚尽入囊中;陈道明转一圈,影视道具小梳子、小镜子、鼻烟壶、烟斗配了个全;张信哲转一圈,家中地毯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新成员;六小龄童来此,西游记题材的书籍画报、“猴”主题铜像、邮票等有了新归属……在众多藏家眼中,潘家园虽难以捡漏淘到乾隆盘子康熙碗,但依旧是个让人痴迷上瘾的去处,总有未知等待发现。
练摊引来“政要名人扎堆”
潘家园是一个聚宝盆,给各地练摊、坐店商家带来了商机,也给收藏家和爱好者带来了乐趣与财富。在这练摊的人也十分幸运,因为潘家园作为北京乃至全世界交流的窗口,他们见多识广,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有的摊主为方便与客人交流英法德日口语转着说,远非一日之功。
许多国内外政要名人也在此流连忘返,据说保加利亚总统来买木雕,好好的十八罗汉只要带走三个却主动要求一起合个影,弄得店主老刘又为难又高兴,结果一年后总统带着夫人逛市场,选购木雕屏风时居然还认出来老刘,真把老刘高兴坏了。
从“潘家窑”到“中国民间之窗”
提起潘家园的前身,传说最早在明朝是个烧砖的窑厂,因为老板姓潘,所以叫做潘家窑。上世纪60年代后,潘家窑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名称也改为了“潘家园”,这个“园”字,寓意为“家园”。上世纪80年代,潘家园成为“土山”上交易各类旧家电、家具等地摊早市代名词。到1992年,自发形成的潘家园市场由“土山”搬到了劲松南路,有了固定摊位。人气日兴,摊位也由最初的几十个增加到了数百个,乃至上千个。一度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活跃的跳蚤早市之一,不少名人前去捧场。
历经20余年变迁发展,如今的潘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古色古香、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在盛世兴收藏,文化收藏成为普遍的社会爱好,潘家园的崛起与发展见证了中国古玩艺术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多年孕育出庞大的艺术品收藏大军,推动民间收藏成为与国家收藏互补的文物收藏形式,也折射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力量?!芭思以啊保唤鍪浅羟?,也不仅是北京的,甚至不仅仅是中国的,它是属于世界文化殿堂的瑰宝,是传播中国民间文化的扬声器。(丁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淘宝圣地 潘家园 捡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