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张大千业师曾熙和他的书画题跋
曾熙(1861—1930)是近代有名的书画家,系张大千业师。与很多书画家迥然有别的是,他在创作大量书画的同时,留下不计其数的书画题跋。这些题跋,有题他人的,也有题自己的。他人中,有题前人的,也有题时贤的。有鉴藏心得,也有临池感悟;有长篇大论,也有只言片语。无论何种形式,既可概见其画论、书学思想,亦可略窥其艺术历程,是研究其艺术生成的重要蓝本。

都门杨柳图(国画) 曾熙 广东省博物馆藏
作为兼具法眼的书画鉴藏家,曾熙评骘前人,往往深得要领,如《题王宸山水册》云:“蓬樵老人自守宋州后,画中气骨为之一变。蝯叟尝言此老得三浯异胜,其郁郁兀兀,自成一家风概。髯曰:能变家法乃能守家法,麓台之于西庐,蓬樵之于麓台,观此知非十八者不足与论画也。此册为最晚之作,尤为难得,稼翁其珍祕之。” “蓬樵老人”为王宸(1720—1797),字子凝、紫凝、子冰,号蓬心、蓬薪、蓬樵,江苏太仓人,擅画山水,与王昱、王愫、王玖并称“小四王”;“蝯叟”为书法家兼书画鉴藏家何绍基(1799—1873)。王宸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西庐)六世孙,王原祁(麓台)曾孙,故曾熙有“能变家法乃能守家法”之谓,正如王原祁之于王时敏、王宸之于王原祁一样。“十八者”乃源自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十八者眷属欢乐”,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曾熙对王宸的艺术嬗变历程及画风渊源了然于心,据此不难看出,非深谙王宸画理者不能至。再如《题张瑞图人物册》,则是以诗歌形式歌咏其画艺:“佛无色严相,云何得其象。佛无色声相,即心即佛相。果亭善写佛,下笔势奔放。天然草稿书,忽现应真状。哈叟喜护持,寿与佛无量?!闭湃鹜迹?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善书法,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家”,又兼擅绘画,尤以山水见长。该题跋中所言其人物册,乃其传世作品中罕见者,曾熙洞悉其佛教禅理与绘写特色,可谓得个中三昧。在品评鉴赏之外,曾熙还将所心仪的前贤画艺运之于自己的笔墨实践中,以他山之石攻玉。在自题画作中,曾熙对“四僧”之一的髡残浸淫尤深,其山水得其法乳尤多,如《仿古山水册》中题识曰:“以石溪笔势写此,气韵略有近处?!薄笆奔戴詹?,善画山水,以浑厚苍劲见称,曾熙即以其“笔势”写山水、松石,以焦墨、秃笔挥洒,在得石溪笔意之外,融入己意;《赠马宗霍无尽溪山图》中也题识云:“无尽溪山残秃笔,不袭其形取其液。精神直接三百年,天关云深开三益。”曾熙对乡贤石溪可谓情有独钟,在山水中不仅肖其形,更是遥相神挈,“直接三百年”。在题诗之后,他还进一步阐述其对石溪的膜拜之意:“石溪《溪山无尽长卷》,蒋孟萍兄所藏,假置斋中,偶临一过。凡下笔必有得,以髯胸相合也。石溪证果天关,而玉梅、华庵又在天关,故有三益之句?!庇幸馑嫉氖牵诟没脑跆馐吨?,尚有时人痴豚的题跋:“髯翁书法与梅庵为一时之玲珑,晚年好寄兴于绘事,尤得当世所推崇。熙庐主人出示此帧,运笔苍劲,有文长、石涛之概,洵为其生平之精品,爰志数语归之。” “髯翁”即曾熙,因其晚年号农髯,故名;“梅庵”即李瑞清(1867-1920),与曾熙齐名,均为张大千之师;“文长”为晚明画家徐渭,“石涛”即清初“四僧”之一的道济,两人均以写意花卉、山水著称。痴豚的跋语,无疑彰显了时人对曾熙晚年山水画的褒扬之意。该画确乎能熔诸家之长于一炉,空灵而老辣,乃其简淡遒劲画风的代表。早年张大千在山水画中表现出的文人雅趣与笔墨情趣,很显然便肇始于此。
曾熙的题画录中,不乏叙事散文,且有感而发,因物寄兴,折射其艺术行迹,乃其探究其艺术嬗变——甚至是洞察其时社会生态的稗官野史,如作于1923年的《都门杨柳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中题识:“壬辰入都,其时铁道未筑,买舟繇天津,沂通州,所经杨柳村一带,驿亭晓烟,若断若续,舍舟登岸,远望村落,在白云绿树之间。太平之民,农者安耕,舟者安楫,所谓安者各安其分耳?!兑住费裕盒∪顺司又?,则凶。世乱如此,惟‘不安分’三字可以蔽之。偶忆前境,写此三叹?!痹跫锹剂恕叭沙健奔垂庑魇四辏?892年)自己游历京津所见一派祥和景象,由此感叹作画之时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乃“不安分”所致。作者以画笔写杨柳依依,千条万条绿丝绦,一叶轻舟游弋于杨柳岸,远处茅屋、浅山淡影,与其说这是曾熙的写生忆写,毋宁说是其向往的精神家园,是在“世乱如此”的严酷现实下的遁世构想。而其优雅的文字记述,亦可视作一篇民国时期的世说新语,所折射的社会状态正是这一时期文人眼中的真实呈现,从另一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士人心态。
非常有趣的是,在曾熙的题画中,他经?;峒锹家欢稳松?、或有朋交游、或江山卧游,甚至记录所经历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如日记,也像游记,几乎囊括了他艺术行迹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他在《南岳结庐图》中,便记载了家乡的奇石异景,并由此勾起饮茶之思:“南岳自九峰山,蜿蜒直起祝融,其间多奇石,或依山筑堡以避乱;或结茅种瓜以为业。此写石头寨境也。山石云气舒翔,其产茶多异香;其人寿,常至百岁。距髯山居之庐,直十余里耳。山人尝以云茶芽相赠,每取宇石岩泉水煎之,其味清以瑟,今八年不饮此茶矣。写此,颇有莼菜之思。”这种情真意切的题画短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书画家形象。
曾熙首先是一个书法家。其书得力于《华山碑》《张黑女墓志》及《夏承碑》最多,兼融汉隶的圆笔与魏碑的浑厚于一体,在晚清民国书坛独树一帜。所以,在其行世的书画中,以书法最多。他所写的书法,不同于当时很多文人雅士,大多抄录前人诗句或自作诗,而他多写书法感悟,或品评前贤。因而,他的大多数书法作品,又可看作是其书学理念的结晶。如其在为“仲武仁兄”所书行书条幅中写道:“朱子谓书法,米元章理会得,黄山谷理会不得;石庵云:山谷非不解书理,其天禀如此,亦自尽其才而已。予谓宋三家,势成鼎足。苏出《太傅》,取横势;山谷出《鹤铭》,取纵势;米由褚窥平原,如鹰之善下?!蔽闹校懊自隆奔疵总?,“黄山谷”即黄庭坚,“石庵”即刘墉,“苏”即苏轼,“褚”即褚遂良,“平原”即颜真卿。在不足百字的书法作品中,曾熙便将前人对苏、黄、米三家的论述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露无遗,微言大义,尽得书学要旨。
曾熙并未有专门的文集行世。他的诗文大多散见于书画题识(题跋)中。这些书画题跋,既是其画学、书学见解的集合,也是其艺术轨迹与嬗变历程的明证,更是绘画意境的延伸。在晚年,曾熙热衷于绘画,几乎每一件画作中,都会记录彼时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其学术价值,已然超越其艺术本身。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大千 曾熙 书画题跋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