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
中华传统文明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形态,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华传统文明在古代中国产生以后,在东亚地区缔造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同时对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的演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中华传统文明所形成与积累的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想智慧、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验,中国农业、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积累的巨大生产力,曾长达十几个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天,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对于改善全球治理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这种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丰富程度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带来种种问题和弊端。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差距上的悬殊状态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未建立,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仍未实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等依然盛行;国际上的经济危机不时发生,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苍诩泳?世界不少地区处于动荡之中,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乱象等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地区的冲突和战争不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因此,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加强和改善全球经济、政治治理,使之有利于所有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呼声。为了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实现世界上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各国人民所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想,我们必须为加强和改善各自国家的治理,加强和改善全球经济、政治治理而共同努力,使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星球和世界变得公正合理、光明美好。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历史文明与现实文明所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在改善全球治理中的指导、启示与借鉴作用。中华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可供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择其要者可以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作过精辟阐述。比如,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管子·内业》中说:“和乃生,不和不生?!薄吨杏埂啡衔?“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闭庑┗安隽苏庋桓龅览?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各个侧面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产生出新的事物。如果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不会发生相互转化了,就永远是一个样子,不会有新的事物产生了。所以说,“和”与“同”是相异的,“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处。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而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倡导和坚持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正是以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
所谓有容乃大,是说如同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它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一样,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只有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是在流动、开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只有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料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才能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持久地发扬光大。这是一切文明发展的规律。
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明特性不尽相同。不同文明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美好。如果只是对自己的文明孤芳自赏,认为是最好的,鄙视甚至打压别的文明,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霸权主义,最终只能事与愿违,自己的文明也终将因孤寂而衰亡。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以此来促进不同国家共同繁荣,建立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选择理论指导、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实现民富国强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尊自信、自己作主、自力更生、奋斗不息。当然,这并不是要拒绝他人和外部的支援、帮助,不是要拒绝合作,而是说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点上。这样才能真正自主自强,而不会变成他人和外部力量的附庸。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正是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才维护了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推进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救国、兴国、强国大业。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热爱我小小的寒冷国家,哪怕是它的一条树根”“我也要在那里生”“我也要在那里死”。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也曾说过,一个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正像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孤独的。这两位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和文句,所要表达的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真诚的热爱与自信,对于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精神的尊崇与倡导。今天,要改善全球治理,就要懂得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中要倡导和坚持,而且在全球经济、政治治理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遵循这一精神来想问题、办事情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在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时,要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既成己之得之利,亦成人之得之利。这一思想在18世纪末曾被写入法国的《人权宣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它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这一思想还被国际社会誉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上。
古往今来,那些信奉弱肉强食、阶级压迫、民族歧视、强权政治和种种霸权主义的人,却极力排斥这个道德金律而施行“己所不欲、硬加于人”。但是,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许多事实都已证明,凡是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金律而搞霸权主义的,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在当今全球治理中,应该大力倡导和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共进,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平等政治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是说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不分贫富、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待、互信互助、和睦相处,而不应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都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崇尚。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在各种国家中,有社会制度、发展程度不同之分,有规模大小、国力强弱之别;在各种民族中,有人口数量、经济文化水平不同之分,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之别。因此,要始终倡导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都应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人民曾长期经受外来侵略和殖民的苦痛,深知和平相处之可贵,因此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把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相符合相统一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实事求是,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一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认识、政策、措施、办法,坚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的真理,修正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概念,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评价刘徳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人民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言行一致、躬行实践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内在体现??凸凼导屎蜕缁崾导遣欢舷蚯胺⒄沟?实际变化了、实践发展了,人们的认识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办法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和发展,否则就会同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与实践脱节,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在中国历史上,与时俱进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所倡导的 “因时达变,与时偕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给各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解决好这些新课题,努力运用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是没有发展出路和光明前途的。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勤俭与奢华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天人合一、俭约自守,是说人与自然界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为此,人们应该节俭朴素,力戒奢华,防止过度向大自然索取,以免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破坏。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合理有序、俭约有度,如果过度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脍炙人口的警句,都表达和强调了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力戒奢华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治家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但与此同时,全球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应该到了反躬自问的时候了:今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严重失衡了?我们是不是从自然那里索取得太多了?如果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无限度地膨胀下去,将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怎样的恶果?一切关心地球命运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应该高度关切并严肃回答这些问题。毫无疑义,改善全球治理应认真借鉴和积极践行天人合一、俭约自守的思想。
(作者:滕文生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发展 思想 文明 治理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探访韩国“世越”号沉船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首次出庭受审否认检方指控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根除腐败
伊拉克和中国油企签署油田开发合同
意大利总统任命朱塞佩·孔特为新政府总理
空军“红剑-2018”演习致力提升体系制胜能力
马德里上演斗牛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