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2016年,陕西农民谢万清花在摄影上的时间明显比以前少了。年初他家被县上认定为贫困户。县上的帮扶干部说:老谢,你是咱陇县的名人,脱贫这事上你可得带个好头!11月,在按计划栽种完20亩核桃树经济林后,谢万清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12月中旬,以他为主人公的纪录片《老谢》入围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特邀嘉宾,61岁的谢万清第一次坐了飞机,还享受了在活动现场被参会者围着索要签名的“待遇”。广州归来,谢万清又匆匆赶回陇县:家里的一只母牛马上要生牛犊了,老婆身体也不好,得赶回去照管。
从西安回陇县的车上,谢万清向华商报记者感慨说,自己这一生都让西安知青给“害”了。是知青让自己对照相机着了迷,而且一迷就是三十多年。“你都不知道,摄影这活儿,就像抽大烟一样让人上瘾呢!”
和知青同劳动 迷上照相机
峰山村位于陕甘接壤处的陇县北部山区。这里最高海拔2300多米,常年平均气温低于12℃,不能种回茬庄稼。1955年,谢万清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
1969年,当时初中未毕业的谢万清参加了劳动,跟着村里的一群青壮年修水库坝面。修坝面的劳力来自陇县各地,包括从西安等城市来的下乡知青。有知青带了一部“红梅”牌135单反照相机,劳动之余在工地上给大家拍照。从那时起,谢万清就对照相机着了迷。有好几次实在想摸摸知青的照相机,他就主动替知青干活,以换取背一会儿相机的机会。
那台照相机当时大概值一百多元人民币,而当时14岁的谢万清,在水库工地上干一天体力活,只能挣6分钱。
1970年,谢万清给自己制定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好好劳动,挣工分买一台和知青手中一样的照相机。为此他开始玩命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就为了买一台照相机,当时很多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
1978年夏天,谢万清终于攒够了74元钱,从当时的陇县百货公司买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相机。那一年,他23岁。
安桂芹是1980年嫁给谢万清的。她回忆说,刚结婚不久,就发现谢万清成天抱着照相机一个人发愣,她起初被吓了一跳,还以为谢万清真的脑子有问题。后来才知道谢万清是在发愁没有钱买胶卷,发愁当时农村没电,没法做暗室。
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谢万清一边在家种庄稼一边学习拍照片。西安知青当年教给他的东西很有限,他就步行20多公里到县文化馆求教,甚至坐班车到宝鸡,软缠硬磨请宝鸡一家商场相机柜台的售货员给他讲解照相知识。再后来他买了一本《摄影入门》,里面的许多字不认识,就去找小学老师帮忙。
村人的红白喜事、邻居的田间耕作,陇县的各种集市都成了谢万清的拍摄素材。别人卖了麦子的钱往往都是用来给家里添置家电,但他却大部分用来买胶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暗房是搞胶片摄影必备条件,当时峰山村还没有通电。谢万清就用煤油灯做光源,用尿素和食用醋代替化学试剂冲洗照片。让县市文化馆许多专业人士惊奇的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竟然成功了,不时还有摄影作品被报刊采用。
编辑:梁霄
关键词:农村 摄影 富裕 精神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美国纽交所“换装”迎接李维斯上市
江苏盐城化工厂爆炸已救出31人
圆月
纳米比亚举行独立日庆典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山东:春雨润花
当中国京剧遇上意大利歌剧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