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武汉:社区医院精细服务留住街坊脚步
在全球范围内,医改都是一个难题。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而分级诊疗制度则是医改的重中之重。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三句话形象地勾画出分级诊疗的格局。到2017年,我市将形成以医疗联合体为主要形式的分级诊疗协作机制。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过去老百姓舍近求远,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入,就是一个“不放心”。如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变好了,高年资医生越来越多,慢性病管理细致入微,送医上门解卧床之忧,遇到重症“拿不下”,还有专门渠道往大医院送,难怪不少街坊们把这里当家,没病没灾也会来听听健康讲座呢!
“健康小屋”管住我们的慢性病
讲述人:武昌杨园馨都雅园小区居民曾德清
把大医院让给真正有需要的病人
讲述人:三阳路居民陈三多
[背景]2010年前后,武汉市开始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大医院以直管、托管的形式与社区医院建立合作,使转诊渠道更加畅通。目前,江岸区四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武汉市八医院直管,该社区共有11名医生和40多名护士,开放床位30多张。在刚刚过去的11月,40名病人手术后转诊到这里,进行后期康复治疗。
我今年60岁,儿女各自结婚成家,我和老伴住在三阳路,老伴还没退休。
我长痔疮有些年头了,平时偶尔便血。今年9月2日,我到武汉市八医院把手术做了,没想到切痔疮那么疼,麻醉劲儿下去后疼得我坐立不安。
儿女都要上班,老伴也没退休,我在医院自己洗衣服吃饭。为了止血,术后医生在伤口塞了一团纱布,需要每天擦洗换药。有的病友请来护工帮忙,每天擦洗两遍要50块钱。我就依靠护士帮忙,度过了最初的一段日子。
住院13天后办理出院,回家后换药成了问题。管床医生跟我建议,可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
社区医院条件会不会很差?当时,我心里是犹豫的,但到四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看,这个疑虑马上打消了。病房里面宽敞明亮,管理也很正规。巧的是,到社区医院后不久,八医院几个同病房的病友也陆续搬了进来,大家早已熟识,仍旧住在同一间病房。
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热情。在大医院,一个医生负责几十个病人,痔疮用的栓子和药膏,用完了要自己操心去要。在社区医院,医生护士来得比较勤,会主动询问我们缺些什么,生活上遇到哪些困难。
我的管床医生叫谢宋伟,他每次换药都是亲力亲为,手法很轻柔?;灰┑氖焙?,他会详细地指导我该如何饮食,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以免吃坏了肚子,不光排便受罪,还可能导致伤口感染。
和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用的都是基础药物,治疗费用便宜很多。我在社区医院安安稳稳地住了15天,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只有400块钱,相当于每天20多块钱,还不够请护工擦洗伤口的费用??吹降缡有挛爬锼?,国家提倡“大病去医院,小病回社区”,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小病也要挤着去大医院,那么真正重病的病人就可能进不来。
曾德清到“健康小屋”监测血糖血压。
[背景]数据显示,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率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已呈高发态势。面对新形势,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是国家倡导的一种新医学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服务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通过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进行慢性病监测和危险因素干预。
我今年67岁,5年前和老伴从应城来到武汉跟儿子一起住,楼下就是杨园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的第一个月,我就被社区医生杨九芳请到了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健康小屋”,一系列检查后他们给我建了健康档案。以前也走过这样的过场,没想到之后的每个月,我都会按时接到催量血压的电话。
患高血压快10年了,从来都是想起来就去医院量一下,每次到了医院至少要排1-2个小时的队,医生忙得连想多问几句的时间都没有。自从血压被社区服务中心“监管”后,除了监测血压,医生还会对我进行生活上的指导:吃饭不能多放盐,炒菜要少放油……以前哪个知道还要注意这些。5年来,我切身体会到了慢性病有人“管”的好处,这些年一直忽上忽下的血压终于平稳了。听说在这个中心,像我这样被“管”的病人有1700人。
今年9月,我回应城参加单位体检,查血糖时发现血糖有点高。之前我一直在咳嗽,用生姜和冰糖熬水喝了一个月,少说也吃了2斤冰糖。本来就在吃高血压的药,现在降糖药又来了,心理负担很重。
回汉后,我再次来到社区医院找到了杨九芳医生。她看完结果后,让我到大医院再复查一次。大医院医生告诉我是糖耐量异常,暂时不用吃药,只要注意饮食多运动就可以。我打心眼里高兴,但是到底该怎么吃怎么动,又犯了愁。
回到社区医院,杨九芳给我量身高称体重,详细询问了每天的劳动强度后,用电脑给我打了一份食谱,细微到每天的一日三餐,让我回家照着吃。另外又帮我制定了一份运动计划:每天散步半个小时以上,每周5-6次。按着这两份“处方”我试了2个月,前天去检查,我的血糖已经恢复正常了。
这两个月,我还被杨医生拉着参加了4次“糖尿病社区沙龙”,讲的全都是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对我这样不会上网的老年人来说,需要的正是医生能像这样手把手的贴心指导?!奥圆⌒枰て诠芾恚M】敌∥莺徒】瞪沉茉谖浜罕榈乜?,更多市民拥有自己的‘慢性病管家’?!?整理/记者刘璇 通讯员史韡威
家庭医生陪看病陪聊天很贴心
讲述人:二桥街桥西社区67岁居民赵文英
[背景]从2008年开始,武汉市在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家庭医生制度。8年过去了,现在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24个家庭医生团队,负责辖区6万多名居民的健康。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公共卫生科服务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要深入到居民家中,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慢性病随访及就医、用药、康复指导等服务。家庭医生是“三分用药物,七分用言语”治病,对许多老年人来说,言语的温暖和行动上的关怀更让他们贴心。
我今年67岁,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生残疾,连下个楼买个菜都非常困难。家里老伴早走了,现在和27岁的养女住在一起,平时女儿也不在家,白天我一个人在家非常寂寞。
社区的余嘉医生和郑翠华护士帮我走出了寂寞,在一次上门随访后把我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几年来两人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虽然我目前没有什么病痛需要治疗,但两人不仅给我检查身体,还帮我做清洁,隔三岔五还为我买菜做饭,让我感到了很大的安慰。
有一次我一个人下楼时不小心摔倒了,两人闻讯后马上赶了过来,把我扶到社区医院治疗,问我有哪里不舒服,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我从小没读过书,没什么本事,家里房子只有30平方米大小,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每月拿低保加残疾补贴。但每当家庭医生到我家里来,人就特别快活、高兴,像看到亲人一样,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述。
这几天,余嘉医生还跟我说,要和我女儿谈谈心,要她平时能多陪陪我。这样的家庭医生真是太贴心了。(记者伍伟 王恺凝 通讯员韩悦)
编辑:赵彦
关键词:社区医院 精细服务 慢性病 健康小屋 分级诊疗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