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媒体谈“被就业”:“最后一课”岂能教学生造假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
曾几何时,“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乃至一些职业学校比拼的重要指标。在竞争的硝烟中,一些学校动起造假的歪脑筋。笔者在百度上以关键词简单搜索,“被就业”信息有36万条,“学生就业率造假”信息有近60万条。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有点严重了。从屡见报端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已经一度成为就业率造假的主要手段。这次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问题划出了“雷区”,应该说抓到了问题的要害。
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曾经牢牢掌握着其“生杀大权”。教育部2003年曾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2005年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2014年又要求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学校比拼就业率似乎有些不得已,因为就业率关系着招生规模、经费数量,并有一系列的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生存。由此,学生“被就业”的闹剧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认为,“不准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的治标手段必须要有,可以在短期内遏制造假问题。但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恐怕还要继续出重拳。
一方面,既然要对就业率进行考核,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监管,对其真实性严格把关。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听学校的一纸报表和一面之词,必须加强实地核查,更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统计手段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故意瞒报、虚报的学校给以严厉的处罚,形成制度震慑。
另一方面,解决“就业率注水”问题,更要有实质性的办法。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监管手段无法对就业率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约束,就应该考虑改变。其实,就业率只是体现学校质量的一个方面,应建立全面、综合的考评机制,弱化乃至取消就业率这个考核指标,学校只能将其作为一种信息披露。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斩断虚假就业率的幕后推手。
最后再说一句,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乃至弄虚作假,并设置种种损害学生利益的条件,更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坏教育。在学生完成学业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学?!白詈笠豢巍保哉庵智科鹊姆绞浇塘搜旒俚恼惺?,多年的诚信、守法教育岂不毁于一旦?
编辑:梁霄
关键词:造假 学校 学生 毕业生


法国系列恐袭发生两周年 民众举行仪式悼念受害者
西成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全面验收阶段
直击伊朗地震重灾区
第20届法兰克福欧元金融周开幕
第31届东盟峰会在菲律宾开幕
哥伦比亚缴获超12吨毒品 总统现身视察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完成冬季换“装”
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