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京烤白薯的历史有多久? 由山东传入京城
说起老北京冬日里的街头美食,莫过于糖炒栗子、烤白薯和冰糖葫芦了。早年间,一过立冬节气,京城街头卖烤白薯的就多了起来,并伴着一阵阵的吆喝声:“栗子味儿的!”“来块儿热乎的!”烤白薯最早出现于何时?北京是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白薯的?乾隆皇帝为何将烤白薯称为“土人参”?
白薯于明万历年间在福建引种成功
清乾隆二十二年由胶州运种到京师
白薯,本称番薯,不同地区又有红薯、甘薯、金薯、红苕、地瓜之称。之所以称番薯,大抵因为它是“舶来物”的缘故。
甘薯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把它带入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而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背抡窳歉=ǔだ秩耍魍蚶昙?,他弃儒经商,到了吕宋(今菲律宾)。陈振龙见当地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遂引种回国,经一年试种,终于成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恰遇灾荒,福建巡抚金学曾令各地栽种番薯,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陈振龙被誉为中国的“甘薯之父”,金学曾在陈振龙之子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还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红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陈振龙和金学曾。清代,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传世,金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那么,北京是何时开始种植白薯的呢?据《北京种植业志》记载:“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海关官吏将白薯呈送进京,只在圆明园内栽种,作为皇室御用品,未能推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将白薯传至直隶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云、陈树(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的儿子)两兄弟将白薯引到朝阳门至通州一带种植。由于味甘美、产量高,其茎蔓又是家畜的好饲料,因而逐步扩大种植,一度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倍侗本┡┮凳坊啊吩虺疲骸坝赫四晁脑露呷?,福建海关监督谆泰恭进番薯(白薯)六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氏兄弟邀同乡农友将白薯由胶州运种到京师农郊,传授耕农种植、藏藤诸法。三兄弟所到之处,白薯繁植,百姓无不受益而称颂不已?!庇纱丝杉资碓诒本┑厍闹种驳浇衲曛挥?86年的历史。
白薯被乾隆皇帝赐名为“土人参”
《本草纲目拾遗》称其“宽肠胃通便秘”
烤白薯不但是一道美食,还具有祛病保健的功能。中医视白薯为良药,可预防肠道等疾病。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性平味甘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凉血活血,益气生津解渴止血,宽肠胃通便秘,产妇最宜?!鼻迩∧昙涔鄙率涝凇督鹗泶奥肌吩虺瓢资碛辛忠┯眉壑?,适时食用能使人“长寿少疾”。
据传,乾隆皇帝晚年患了“老年性便秘症”,太医们千方百计选用各种名贵药品治疗,但效果仍是不佳,乾隆皇帝为此甚是烦恼。有一年初冬的一天,乾隆皇帝上完早朝后在宫里散步,忽然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他寻着香味儿来到了御膳房,原来是两个小太监正在炭炉边烤白薯吃。正在吃烤白薯的两个小太监一见皇上驾到,急忙跪到地上?!澳亩冒资恚俊鼻』实畚实??!芭鸥盟?,是师父昨日出宫办差时从郊外弄回来的,见师父不在,便偷着烤了几块,奴才再也不敢了?!毙√嗳缡蒂鞅ā!半薏还肿?,让朕也尝尝这烤白薯的味道?!毙√嗔Υ犹柯锶〕鲆豢楦湛臼斓陌资?,双手捧着递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接过来,端详了端详,便尝起来:“是这味儿,朕有十几年没尝到这吃食了?!彼道匆补?,吃了两块烤白薯之后,乾隆皇帝感觉这肚子里舒服了许多,此后他就三天两头令御膳房烤些白薯吃。令太医们奇怪的是,乾隆皇帝自从吃了烤白薯以后,他的便秘症竟不治而愈了。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夸赞白薯是“功过人参”,遂给白薯赐了个“土人参”之名。此后,御厨想方设法地以白薯为食材,制作出各种御膳:烙白薯饼、炒白薯丝、炸白薯片、熬白薯粥、拔丝白薯……但乾隆皇帝最爱吃的还是烤白薯。
烤白薯由山东传入京城
摊贩“奉旨”进京成为宫中御厨
北京何时有的烤白薯,史籍未见确切记载,相传是从山东传到北京的。据《华夏美食大观》和《济南民俗》记载: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初冬时节,乾隆皇帝与大臣纪晓岚、护卫素伦等扮成商贾,微服巡访到鲁西南重镇济宁,夜宿平阴县城(今属济南)。晚上众人随乾隆皇帝到平阴城西关帝庙巡游,忽闻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面而来,于是寻味来到一个摊贩前,但见摊主正从一泥炉中一块一块取出烤熟的地瓜,那金黄滚烫的地瓜香气袭人。纪晓岚连忙买了一块送与乾隆皇帝品尝。此时天气寒冷,乾隆皇帝将烤地瓜捧在手里顿感热乎乎的。他剥开地瓜皮儿,露出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只吃了几口,就连声称好,并请一行人都尝一尝。卖烤地瓜的摊主张姓,家中几年前开始种植地瓜,他的烤地瓜摊在平阴独此一家。吃过张老汉的烤地瓜后,乾隆皇帝赞叹不已,遂令其再烤些送至行馆,以备食用,并令平阴知县丁继先明年立冬之时,派张老汉携地瓜进京。转眼又到了冬至时节,张老汉便奉旨进京,为皇宫烤制地瓜,从此烤白薯便成了御用美食。
清末民初,烤白薯的摊贩开始出现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其从业者多来自山东、直隶各县。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称:“京师食品亦有关于时令,(农历)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泵窆昙湮娜苏抛碡ぴ景资砘婊湫垂皇状蛴褪骸鞍资砭没痨?,沿街叫卖小车推;儿童食品平民化,一块铜钱售几枚。热腾腾的味甜香,白薯居然烤得黄;利觅蝇头夸得计,始知小贩为穷忙。”民国时的另一位文人徐霞村所著的《北平的巷头小吃》中也提到烤白薯,并将烤白薯的特点概括为“肥、透、甜”三个字。肥,是选用那种圆乎乎、皮薄、肉厚实的白薯烤制;透,说的是烤白薯的手艺,不能生心也不能烤糊、烤干了;甜,就是甘甜且不腻,越吃越香,令人爱不释手。
烤白薯的秘笈为“七分烤三分捏”
“来块儿热乎的”吆喝声与众不同
老北京多在入冬之后就有卖烤白薯的了,烤炉大多是用大汽油桶改造而成的,炉膛上端有放生白薯的铁箅子,下端是燃烧的煤火,靠煤火的热力将白薯烘烤熟。商贩们多是一大早就推着车出来了,找个人来人往且背风的街口招揽生意。他们用大铁钳子夹着白薯,在炉子里翻烤,时而吆喝几声。
烤白薯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好火候并不容易,俗话说“七分烤,三分捏”,也就是烤的过程只占七分,余下的三分全凭着一点点捏熟。这捏要轻重适度,捏轻了,不易熟,捏重了白薯会变形,就不好卖了。卖烤白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论斤卖,要几块,用秤一称,那秤杆儿打得高高的,绝不缺斤短两。另一种是论块儿卖,有分大小块儿的,块儿头大小不同,价钱也不同。在老北京众多的叫卖声中,卖烤白薯的吆喝声却有些与众不同,多不是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儿!”或 “来块儿热乎的!”被称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老先生曾将老北京卖烤白薯的吆喝声演绎得惟妙惟肖:“红的瓤儿高啊,黄的瓤儿甜咧,吃到嘴里赛糖疙瘩,月饼馅儿也不如它,这块两个大(铜板)哎……”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北京烤白薯 山东 京城 土人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