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地铁丢书”折射对不读书的焦虑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不难想象,这样一场略带娱乐性质的活动,与书籍这种彰显文化气质的载体相结合,加之明星们参与,传播效应必然可观。如同在浩瀚的水面丢下石头,虽不能掀起全面阅读浪潮,但这一活动激起的涟漪或许可以触动一些向往纸墨的心灵。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活动在网络上引来了诸多吐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场秀,甚至是一种营销,还是国外创意的山寨版。这倒应该讨论一下。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作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了“不读书”的现实尴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免不了遭遇“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与诸多公益号召不同,读书并非被暗藏在角落不为人知,相反,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多读书”的规劝里。曾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大概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书籍在中国大体也不存在获得的障碍,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偏低。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自然有观者疲劳。
宋代文人钱惟演说过:“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闭庠蚬适拢故玖硕潦樽魑罘绞降难?。而在今天,读书多少似乎变成了不少人的一种“姿势”,用于向外界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被修饰过的“亲切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做出爱读书的姿态、大张旗鼓举办活动,或许只是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是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文化景观。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在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成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善,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南北朝时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却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但是,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还需时日,过多焦虑也无用,而能缓解这焦虑的,唯有静静读书。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艾玛·沃特森 地铁丢书 折射 读书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