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深度解析AI创业的三种模式
路线差异起源于对计算架构的认知
上面拿语音语义的企业做了个例子,但事实上在计算机视觉上同样成立,只不过细节会有差异,比如Movidus的芯片可能在端上就把图像识别处理完了,而不需要像麦克风阵列那样自己处理后再把结果传到云端。这种模式选择背后隐含的共通的东西是对计算架构认知和假设。
到现在为止这种假设和认知一共有三种:
一种是为保证体验(速度等)端始终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云用来辅助端完成计算。所有我们用的硬件产品:手机、Pad等基本都是这种模式。
一种是计算应该大部分发生在云上。Google主推的ChromeBook是这种模式,以前银行里的终端也是这种模式。
一种是正在兴起的传感器+Fog computing+云架构。这种可以看成是第一种架构的扩展,比如智能家居里所有的设备都直接连云上计算成本太高,那就不如家里有一个中枢先把能处理的处理了(比如天冷开空调,下雨关窗户就不传到云端了),实在不行的再连云。
前两种架构在现实里经?;岱⑸鶳K,并且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下面说两个例子:
一次PK发生在PC上,那时候Oracle等尝试做的Network Computer骨子里的含义就是把各种计算转移到后端,让前端就变成输入输出设备。这种尝试显然失败的惨不忍睹,但有意思的是20几年后当PC这个品类足够成熟后仍然走这条路线的Chromebook却看到了些成功的曙光。
一次发生在Native APP和HTML5上,当时Facebook是很希望主推HTML5,那时候扎克伯格想用Web App来打破iOS和Anroid的垄断,但实际上Facebook差点死在在这个选择上,因为这选择几乎让它错过移动互联网,后续的Instagram与WhatsApp大额收购很可能与这种错误路线的选择有关。
我个人对此的基本认知是:对于新品类硬件产品刚出现的时候,首先是端要足够强大,把体验做到极致,随着应用、带宽等的逐步发展,那端上的计算量可能会转移到云上,因为那会有成本优势,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PC走了20几年刚看到这可能性。
如果这是对的,那意味着在新硬件产品上,首先成立的会是从硬到软的模式,而不是从软到硬。AR、自动驾驶等都和前面说的语音交互一样要先解决终端上的问题,让产品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实时响应,确保用户体验,之后再谈其它。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这问题,在新产品上更可能是先有iPhone才有Android手机,而不是掉过来,因为iPhone给用户的冲击更强,更容易树立起一个新的品类,但iPhone不可能用HTML做出来的。
但确实从硬到软的模式对创始人提出更复杂的要求,比如声智科技的陈孝良首先是声学专家,同时也是语音识别专家所以才会选择这种从前端开始,结合后端的路线。而云知声的CTO是计算机科学家,更擅长的是算法,深度学习,所以先天上就会倾向于用数据、神经网络算法和大幅增长的计算能力(从云计算到HPC)来解决问题。转到重视端的这条路上来同时需要跨越思维和技术壁垒,也许不太容易。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产品 模式 创业 深度 解析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