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以更高质量的改革研究成果奉献社会
——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编者按:
社会智库作为重要的智力生产机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力量之一。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建设谏言改革、服务改革的社会智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迟福林
建院25年以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一方面以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一方面“以改革的办法办院”,推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改革智库的新路子。这一样本对于我国社会智库建设具有哪些启发与借鉴意义?记者就此专访了该院院长迟福林。
记者:智库建设既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又要坚持专业性与特色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于20世纪90年代建院,当时就紧扣“改革”这一主题,是基于哪些考虑?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一直跟踪改革发展问题的智库学者,您对当前改革发展有什么看法?这种时代特征,对智库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迟福林:中改院是中国改革的产物,也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改革开放大环境所创造的体制和机制,为中改院的产生、成长、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土壤。随着改革的深化,尤其是中央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之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被触及,迫切需要人们对改革理论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在此背景下,中改院自1991年11月1日建院起就定位于服务国家改革实践和政策决策,并持续为之努力。
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新的转型改革。这场改革,是经济增长方式、行政体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需要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实质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涉及范围、攻坚难度、历史意义均不亚于38年前开启的转型与改革,对未来中国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作为研究中国改革的智库,责任、压力更大,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不仅要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并将之与个人价值追求相结合,形成持久的耐力和冲劲;还要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具备过硬的国情研究能力,把握好改革全局并提出务实、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记者:我们知道,中改院25年来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言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为中国改革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请您择要介绍其中影响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成果和观点。根据这些经验,您认为智库研究应注重哪些因素,才能真正咨政启民、辅助决策?
迟福林:作为中国改革智库,中改院的基本职能就是提出改革建议,服务改革决策,促进改革共识。围绕这一职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问题导向的改革行动研究。例如,1995年率先提出“尽快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建议;2003年,在应对SARS?;校壮坝删媒ㄉ栊驼蚬卜裥驼洹?;2004年建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0年,首倡“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近年来,又率先提出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经济转型为目标推进结构性改革等建议。
以政策与体制为重点的咨询研究。25年来,中改院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20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咨询报告。其中,1998年提出的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建议,2009年提交的“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的建议报告和提出的“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2013年提交的“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等,都成为党和国家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2015年,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承?!巴平蛘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这是我国社会智库首次参与国事评估。
探索改革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研究。例如,自199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丛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最早提出“二次转型与改革”的理论命题。第一次转型与改革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与改革主要是改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消费大国,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实施的大背景下,明确提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的建议。
扩大改革影响、凝聚改革共识的研究成果出版与改革信息服务。我们已出版290余本改革专著和编著,公开发表2000多篇改革研究论文,并连续出版中国改革研究报告,建设中国改革信息库等。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我认为:社会智库的历史价值,重在建设与推动。智库不是政策决策的“诠释者”,也不是“批判者”,而是在客观、前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战略的“建设者”和政策建议的“推动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国情、聚焦中国发展、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不断强调体制机制创新,保持独立性,强化专业性,提供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决策建议。
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研究的客观性,这是社会智库的立身之本。要注重调查研究,并保持经费、人事管理等体制机制的相对独立。其次,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形成独特品牌和自身优势。再次,要把握趋势,拓宽国际视野,更多地“谋万世”“谋全局”。最后,要注重创新,这是社会智库的生命线。
记者:一面服务国家,一面强健自身。要充分释放社会智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重在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健康而有活力的智库机体。中改院在此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在此进程中,您感到当前社会智库发展还面临哪些内外障碍,应如何破除?
迟福林:可以说,25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和方法,在此分享三方面的经验:
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我们自身团队仅有50人,但建立了由来自50多个中央相关部委办局、31个?。ㄊ小⒆灾吻┫喙夭棵?、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20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大网络”,共同进行改革研究。没有过多养人,却汇聚了一批高层次、多学科的资深改革研究专家。特别是学术委员会,有效地把中改院研究的理论性和对策性结合起来,扩大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形成机构合作网络,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多个省的相关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坚持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这是我们机构和业务建设的突出特色之一,25年来经历了执行双边、多边项目,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再到以国际合作研究带动国际交流合作的转变。例如,中改院曾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的智力支持机构,连续5届为论坛年会提供主题议题设计等智力支持;2007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研究撰写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4年发起设立中欧改革论坛,率先提出并不断建言加快中欧自贸区建设。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办院”。中改院从建院开始,坚持公益导向,企业化运作,不要财政拨款,依靠社会力量办社会智库,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1992年中改院就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由此走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求发展”之路。这种机制确保改革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实践证明,这是中改院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为国家节省了经费,而在于客观研究,在于提升机构的活力与效率。解放了思想,增加了活力。
从整体来看,我国社会智库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发展还较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科学决策的需要,突出表现在:数量较少,目前仅占智库总数的5%;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国际知名度不高,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资金、人才短缺;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办社会智库,鼓励社会智库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挂徊嚼硭秤胝蜕缁岬墓叵?,形成有利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体制制度环境。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公益法人法》,赋予社会智库公益法人地位,逐步建立政府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发展的法治框架;研究制定对社会智库多层次的支持办法,完善公益捐赠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社会智库建设;为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如尽快建立对社会智库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完善社会智库研究成果的“上达”机制和决策层的“兼听”机制等。
记者: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改革献策亦如是。中改院培养了乐于奉献的改革研究人才队伍,坚持25年为改革献策,这种文化氛围是如何养成的?您怎样看待智库核心价值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迟福林:多年从事改革研究工作,我们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承受过困难带来的压力。一些前瞻性观点在提出之初并不被人们所接受,还引起过争议,但我们始终坚持客观、专业的学术精神,研究和建议最终为实践结果所证明。这种坚持,与中改院的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
建院之初,中改院就倡导“三种精神”和“三个为本”,即倡导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主信用为本、以创新为本。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的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把岗位责任和时代责任紧密联系。在追求改革、奉献改革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感的感召下,我们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同样时代精神的奉献者。有的专家明确说,来中改院就是为了珍惜和爱护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支持中改院义不容辞。
我们深深感到,文化建设是社会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是社会智库自身最过硬的“软实力”,也是智库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智库学者应始终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将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实现自身价值。
记者:25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发挥社会智库作用,未来中改院的改革研究重点是什么?您对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与期待?
迟福林:站在发展新起点上,我们将努力建设中国改革智库,主动承担责任、创新体制,以更多、更高质量的改革研究成果奉献社会。坚定用改革办法办院,在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上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改革理论创新,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把壮大改革主流舆论、凝聚全社会改革共识作为努力建设中国改革智库的重要使命;创新社会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研究、“二次开放”研究、中欧自贸区研究、泛南海经济合作圈研究、东北振兴问题研究、改革基础理论等方面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集思广益、吸纳各方智慧,这为社会智库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社会智库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超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更好地服务于改革政策决策,在推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贡献独特力量。
(本报记者 曲一琳)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迟福林 ?社会智库 全面深化改革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