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城市“新蓝领”需要包容的生存环境
日前,赶集网与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联合发布了《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报告显示,95后新蓝领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高中水平,收入水平整体较低,平均薪资为3417元,工作强度却整体偏大,基础福利待遇不完善,多数不满现状,创业意愿强。在城市中生活的他们多数选择蜗居,在日益攀高的生活成本面前,承受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此前,由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蚂蚁金服商学院、清研智库三方共同完成的《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首次系统揭示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财商现状。这项调查显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新蓝领”阶层花钱高度有计划,远超他们同龄的大学生群体。同时,他们也渴望接触财商教育,提升自己的“理财知识和技巧”,这些特征凸显新蓝领阶层对融入城市、尽快“市民化”的诉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已不再是稀罕事,他们游走在城市的各个服务行业,提供家政、快递、维修、美容、保险经纪等生活服务;有别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远离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有一技之长,能解决城市生活各种现实需求;他们年轻有活力,热爱城市生活,同时又期望改变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身份。然而,大批的新蓝领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带来效益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令人担忧。
根据天猫商城的调查,城市“新蓝领”与城市白领消费能力相当,且在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新蓝领”消费需求更旺。他们月收入在4000至8000元之间。尽管收入高于一般打工者的城市“新蓝领”被视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但因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能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地位,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大多数户籍并不在城市的“新蓝领”来说,匹敌白领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像白领那样享受城市生活。因缺乏社会保障,他们总感觉自己是城市里的“漂一族”。一方面,新蓝领处于社会的底层,工作性质本身导致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城市不能没有这些新蓝领的艰辛付出,但进入城市也意味着新蓝领就被席卷进城市生活的风暴之中,即便不是新蓝领,也存在“房奴”与“孩奴”,更何况无依无靠的新蓝领,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资源,只能用辛劳的工作换取回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参与到这场“拼娃”大战中,不是他们所想,而是压力所迫。
与城市白领、公务员甚至国企员工相比,“新蓝领”获取的资源更少,“往上爬”的通道更窄。一方面,当“新蓝领”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排斥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新蓝领”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在收入增长乏力、上升通道不畅、正向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工作心生厌倦,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长此以往,这或将导致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新蓝领群体日益崛起并成为职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对于这股力量我们要予以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扎根了,我们的经济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知心朋友,甚至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使他们放弃在城市拼搏选择归乡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城市的生存压力,而是未来进入更高生活水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虽说“新蓝领”在城市生活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多挣钱,改善生活质量,但往往得从事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突出的工作,这让新蓝领们身心交瘁,疲于奔命。
因此,城市要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在为新市民解压时,率先考虑到压力最大的人群,就应该是新蓝领群体,特别是在对“新蓝领”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增加必要的投入,使得“新蓝领”在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多省点心,尽量减少他们的体力和精神透支,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包容精神。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城市 新蓝领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