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在欧美,歧视有时候表现为“优待”
我在欧洲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时,发现欧美学者很少对我的观点进行尖锐的驳斥——这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完全正确,而是因为欧美的同行们“生怕”自己因批驳中国学者的观点而被视为傲慢、有偏见、西方中心主义。
近几年来,关于华人在欧美遭遇各种形式的歧视的新闻始终不绝于耳。例如,近日美国五大电视网之一的??怂梗‵OX)制作的“唐人街特辑”及其引发的争议,就表明尽管种族主义已在观念层面受到系统的清算,但歧视作为一种思维习惯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新闻媒体,也不能免俗。
关于华人在这些热点新闻事件中究竟受到了什么形式的歧视,以及这种歧视达到何种程度,恐怕只有彼时彼地的当事人才能真正说清。但作为一个曾在欧洲两个国家和美国长期生活过的“体验者”,我也不妨跟大家说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
首先一点就是,公开的种族歧视现象主要存在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社会群体之中,而这种歧视的习惯则大多源于当事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正确理解。比如,我们时常能听到小孩子的口中偶尔蹦出几个歧视性的词语,那或许源于对其父母的模仿;而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和文化保守,种族主义也有着较为丰沃的土壤,比如美国中西部的某些区域。但在主流社会较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场合,种族主义的言行毫无疑问被视为一种错误乃至罪恶,有这样言行的人不但会被视为无知,而且甚至会面临法律指控——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均专门针对仇恨犯罪(hate crime)立法。仇恨言论(hate speech)虽有可能因言论自由原则的?;ざ皇芊芍撇?,但主流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无疑也会将这类言论打下地狱。
所以说,主要问题恐怕不在于语言或行为上的歧视,而在于心理和习惯上的歧视。这种歧视难以察觉,润物细无声,在很多时候甚至会体现为一种优待、一种恭维。举一个很奇特的例子:我在欧洲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时,发现欧美学者很少对我的观点进行尖锐的驳斥——这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完全正确,而是因为欧美的同行们“生怕”自己因批驳中国学者的观点而被视为傲慢、有偏见、西方中心主义;但在我的位置上看,这其实也是一种歧视,因为这种“优待”并不自然,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姿态,它仍然体现着西方人心中的“东方”与自己的差异。
公开的种族歧视自然在欧美普遍地存在着,但人们对于这种歧视的认知很清晰,态度也很鲜明。福克斯电视台愚蠢的“唐人街”特辑推出后,舆论界骂声如潮,没有人会为这样的言行辩护。但文化批评的目的,则更主要地在于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潜在的不平等结构。正是这些隐而未现的东西,长期而持续地作用于人的头脑,使歧视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当然,在远观欧美社会对华人以及其他族裔的歧视现象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常自我反思:难道歧视真的只存在于两种肤色的人群之中吗?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时,又是否能够做到完全的坦荡与善意呢?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欧美 歧视 优待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