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
雷凡培:伟大的事业积淀了伟大的精神。我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铸就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是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管经受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都跌倒了再爬起来。航天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别人也不会给。中国航天人始终得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发展的制高点。
问:我国是否要重复西方先进航天强国的发展步骤?
雷凡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是重复西方先进的航天强国的老路。一些航天工程别的国家先做过,我们做不是对别人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新技术研究和突破。比如,即将在10月中旬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就比俄罗斯的联盟号要大,飞船的测控技术、电子技术等都更先进。再比如,火箭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美国还得从俄罗斯进口,而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
此外,对于一些国际很热门的领域我们也在研究。比如太空采矿,尽管这还只是处于科学论证阶段,但我们也开始探讨它是否可以为国民经济服务;另一些比如空间站建设,美国因为经济原因不搞了,欧洲和日本也不搞了,但我们认为空间站是有科学价值的,可以做地面上不能做的实验,对电子、生物、医学、农业、新材料等研究都有帮助,我们就会实施。按计划,中国将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到期,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唯一在轨的空间站。
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问:走向航天强国,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雷凡培:一方面,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推动。中国航天从创建之初就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今天,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首次火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与方案深化论证已批复立项,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重大工程即将启动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高达1:7至1:14。我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较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7至1:10的区间范围。在航天的商业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完成好国家的重大专项,做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后的两大着力点,让航天科技惠及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此外,国际合作上也大有可为。实际上,中国长征主流火箭的市场价格比美国主流火箭要低,相当于美国SpaceX商业火箭的价格,而且国际保险界对长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都有很高的评价。
问:走自主创新之路就要求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目前中国航天领域产品的的国产化率如何?
雷凡培: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研制火箭还是发射卫星,我们始终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火箭的完整率已为99%到100%,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但卫星还达不到,一些重要零部件还需进口。这些我们还在攻关,会进一步提高国产零部件的可靠性,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航天100%的国产化。(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 航天强国 雷凡培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