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揭清代"小学老师":康熙时期年收入最高不足2两
蒲松龄的描述,或许只是个别情况。尤其对照前面提到的各家轮流给塾师提供好吃好喝的情形,更能看到每个地方塾师的生活状况真是千差万别。但教学时间长、管理小孩费心力,则是各地区乃至从古至今小学老师的共通之苦。当然,苦的还不止这些。清代塾师就算赚得少点、工作累点,也还能坚持忍耐。最难受的莫过于学塾拖欠工资,到期不发或少发,可苦了这些本不富裕的塾师们。有人曾作诗说:“蒙馆舌耕不自由,读书人到下场头,每逢年节先生苦,亲去沿门要束修”。老师们挨家“讨薪”的样子,真有点不成体统,但也真是无可奈何之举。
爱岗敬业,教育有方
总体来说,清代的塾师是一批爱岗敬业、教育有方的群体。生活的苦闷、孩童的顽皮,并没有影响他们尽职尽责地传道授业。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启蒙教育,才为这些小孩以后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而且,针对小孩多动爱玩的特点,塾师自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方式。
抱怨过塾师四苦的蒲松龄,还写过一篇《训蒙诀》,翻译过来就是《幼儿教学大纲》。内容不长,浅显易懂,可以作为塾师的入门培训读物。从教小孩认字、读书、作对,到洞察孩童心理,乃至作息时间、大小便,都列出了相应办法,今天看来仍旧有其合理性。其实,古代塾师还有更为细致的教学管理方法。曾在宋代大儒朱熹门下学习过的学生,归纳了朱子的六条教书、学习方法,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不仅强调学习时要步步深入,而且应?;城樾奶?,做到学问与人品的同步提升。朱熹另外被人称道的一点是,读书也要有怀疑精神,一些不知名小人物的言论兴许能够启人心智,而一些大人物的言论也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开放的教学心态,的确值得肯定。
清代的黄六鸿,曾在《福惠全书》中记载过塾师一天的教学流程。从早到晚,每一刻钟都有规定的学习内容。每天早上小孩子来到学塾,先要背诵昨天学习过的知识。背完之后,才加一些新内容,争取做到熟读。早读之后,留出时间吃早餐。吃过早餐,开始上午的课程,包括临摹写字、讲解经书等。写字的时候,要逐字仿写。写错或写得不工整,塾师都会拿笔勾掉,令其重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塾师讲经的时候,须先讲大概意思,然后逐字讲解,务必明白简易,让小孩胸中了然。下午的课程,先要背诵早上所学内容,然后学习作对子。等到次日上课时,第一步也是先将昨日所学知识温习一遍,继而学习新内容,这便是“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每过五日,塾师还要暂停教授新课程,让学生背诵、默写过去几天的知识点。每隔十日,则要默写过去十日的课程内容。
反复记忆的结果,便是学生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进而逐渐积累增多。而且,我们以往对学塾小孩“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印象并不准确。灵活的教学方式,还表现在“因材施教”方面。清代嘉兴姚氏的家塾,分为东塾和西塾,东塾的学生层次较高,西塾的学生层次较低。该学塾规定,十岁以内的孩童,或大于十岁但智力稍显愚钝的孩童,在西塾学习;等到读书有所进步之后,则自动从西塾升入东塾。同样道理,东塾的小孩如果读书不够努力,进步不大,那么就自动降到西塾。东塾和西塾的学习内容、师资力量都有所不同,正是针对两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专门配备。
清代的塾师,大多扮演着启蒙导师的角色。他们教育孩童一些基本的知识和礼仪,虽然期待这些孩子当中能够产生未来的国家栋梁,但本质上还是延续了中国古人对培养“士”的一贯追求。这里的“士”,更偏重于一个人在学术、道德上的成就。而他们的认真负责精神,也被以后中国的诸多幼初级教师代代延续和发扬。
编辑:秦云
关键词:清代"小学老师" 康熙时期 塾师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