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回望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的起点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可以说是海派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表示,展览展出的不是观点,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时间段的史实,公开筹建期间的史料,让大众品读、了解和思考立院之初的宗旨和当下关系。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可以说是海派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民国时期的艺术名流如何转变为国有画院的画师?其间的心态与史料如何?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的场景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8月18日开始举行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以1956年至1960年筹建过程为线索,以珍贵史料为主体,从“建章立制”、“画师队伍”、“服务人民”、“正式成立”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六十年前,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上海中国画院初创时期的历史画卷。对于此次展览,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表示,展览展出的不是观点,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时间段的史实,公开筹建期间的史料,让大众品读、了解和思考立院之初的宗旨和当下关系。
艺术评论:“开宗明义第一章——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的史料集中在 1956-1960年筹建画院阶段,之后上海中国画院(下简称“画院”)也有很多值得书写的人物和历史阶段,为什么这次没有涉及?
陈翔:今年是2016年,1956年至2016年刚好60年。1956年对于中国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新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转折,1956年标志性的事件是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众所周知解放后,书画市场基本销声匿迹,画家的出路在哪里?新中国要不要中国画(书画、篆刻等传统艺术)?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在1956年建立两个中国画院的决定对于以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上海中国画院想把1956-1960年筹建时期的历史重新回顾一下,把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中间的经过又是什么,展现在公众面前。
上海中国画院和北京画院、江苏画院又不太一样,从筹备到建立经历了四年,1960年正式挂牌成立,尽管上海中国画院1956年开始筹备,但当时已经具备了画院的主要功能,有了办公地址、组织机构、画师队伍、艺术和创作研究的活动,也有了一批成果,只不过没有挂牌,我们觉得回顾这段历史是有价值的,价值不只在历史本身,也在于对今天和未来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艺术评论:上海中国画院拥有一代代顶尖的画师队伍,画院里也有很多相关文献和海派艺术家的资料,今后将如何整理和展示?
陈翔:画院从1956年开始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前我们比较偏重于保管,如今陆续开始做一些学术梳理研究,发现其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发掘其中的学术点和对今天的启发。这项工作其实以前也陆续在做,这次展览更可以视为一个起点,今后会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因为我们的画师队伍实在是太厉害了,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当时中国书画的“半壁江山”都聚集在此,现在这些画师留在画院的精品、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长期借展在中华艺术宫,作为海派书画发展陈列。这些作品和文献都有文章可做,但我们不会急于去做展览,而是成熟一个展出一个。
艺术评论:这次展览中有很多资料是首次公开,包括推举画师、提名院长,这段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合作作品《大丰收》
陈翔:我们拿出这些资料是为了还原历史,中国画院在美术圈里一直是个话题,这次展览文献展出了中国画院为何要成立,如何成立?包括前些年一直有反对画院、美协的声音,这都是值得我们回看历史去思考当时画院的“建章立制”,当时画师和画院的关系又是如何?
这次展出的不是观点,而是史实,展示当时组建画院的构想、功能和画师队伍的组成,我们把这些史料拿出来,让大众品读了解。
艺术评论:此次画展中首次公开了吴湖帆、贺天健等投票提名院长的选票,在过去曾读到过一些关于吴湖帆和贺天健之间的不和传闻,这个有没有反映在他们提名院长的选票上?
陈翔:传闻有夸大的成分,我们不是要评判对错,而是把当时的史料拿出来,让观者自己做判断。是不是他们的矛盾真的那么引人注目?我觉得只是当时的小插曲,如果真的有矛盾的话也仅在个人,不会影响画院的发展。从他们的选票中,其实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我们的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芥蒂,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画院当时从筹备到成立的发展。
艺术评论:这次还展出了画师提名,当时的标准是什么?吴湖帆把画师分为甲乙等,他的标准又是什么?
陈翔:在画院筹备之初,做了一个上海中国书画篆刻力量的调查,当时找了一批有名望的、对上?;呈煜さ囊帐跫依疵?。被征询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印象和主观判断写了提名和分类。但最终画院不是直接从提名名单中去聘请的画师,这只是聘画师之前的背景调查。至于吴湖帆甲乙等的分类也只是他个人的艺术观点,并非画院的角度。我觉得,这份名单在做吴湖帆个案的时候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料,这份评判标准取决于他的艺术观点。在这份名单中,甲等和乙等里均有他的学生,他的眼光还是更注重传统,基本立足点也在传统,这也是他自己的追求。
艺术评论:吴湖帆对早期画院的贡献有哪些?
陈翔:贡献非常大。吴湖帆是一面旗帜,也是标志性的人物,画院有了吴湖帆间接也争取了一大批他周围的艺术家。此外,他还将自己和亲友的收藏或捐或卖给画院,当时画院图书、古籍资料也是通过吴湖帆牵线、画院收购的方式做了最初的积累。
艺术评论:1960年画院正式成立,院长是丰子恺,吴湖帆是普通画师,对此,艺术家们是否服气?
陈翔:这次文献展只是到1960年,其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主要还是取决于当时市委市府对于画院走向的判断,也许在美术圈内会去关注很多内部细枝末节的事情,但其实画院在社会大局的发展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画院的很多重大决定不取决于画院本身。
艺术评论:在建院之初,画院里聚集了一大批建国前的艺术名家,他们是如何转化为新中国画师的?
陈翔:1949年后,因为艺术市场的消失,大批的书画篆刻名家没有了收入来源,这是牵涉到生存的现实问题?;旱某闪⒁彩歉馀榛乙桓龌?,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很拥护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新中国领导人也不希望传统书画文脉被切断,这批书画家在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镇,到了1956年大部分建国前的艺术名家还健在,所以把这批艺术家团结起来,一是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使他们有了工作和收入。当时画院对画家非常优待,年纪轻的画师需要上班,年纪大的只需要来画院参加活动搞创作,当时的车马费是一个月80元,这比从事一般工作的工资要高得多,这也体现了对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艺术评论:通过这次文献展画院想向公众传达什么?
陈翔:我们想表达的内容都涵盖在展览的展品里,这次展览以史料为主,看了这些史料观众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史料本身会说明很多问题,关键是从哪个角度去看。这次有很多珍贵的史料第一次展出,或者是很少见到。我们需要把这些史料串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看,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时间段的展览而不是单一事件的展览。
我们分了4个板块介绍1956-1960年的画院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板块是如何用传统书画艺术服务时代、社会和人民。这次我们主要用了两个小专题介绍了这一部分,一个是《花鸟画谱》,当时起了非常好的普及作用。其实无论从专业水准还是普及角度,现在出版的技法书、课徒稿在专业水准上没有一个人、一本书超越当时画院出的这一本书,但事实上,因为当时那批不得了的艺术名家画《花鸟画谱》就是给普通书画爱好者初学入门用的。这体现了画院不是关起门来的艺术象牙塔。二是,当时很多艺术家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去教画画,现在看来那些都是书画大家。还有设计搪瓷面盆,包括丰子恺、程十发都参与了设计绘画图案。
所以新中国的画院在一开始就和过去的画院不一样,过去的画院是为帝王统治服务的,而我们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对于中央提出的“不忘初心”,那我们就回到最初,回头看看画院的价值在哪里?
其实我们现在推行的改革,和立院之初宗旨有连接的,包括服务社会、继承传统、继续创新等,在精神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编辑:陈佳
关键词:回望1956年 上海中国画院的起点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