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何悦:住宅小区业主组织需要民事主体地位
1994年国家建设部提出,在新建住宅小区成立业主“物业管理委员会”,并明确规定:住宅小区管理是指对住宅小区内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与整治。此后,2003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重申了上述规定的核心精神,只是将“物业管理委员会”改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
2007年生效的物权法明确业主“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并强调业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蔽锶ǚ魅妨嗽谏缜卫聿忝?,业主共同体的权利与义务。
然而,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没有对业主组织的法律地位、行使共同管理权的民事行为能力等做出明确定义和制度构建。20来年,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业主组织既未纳入国家行政体制末端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范畴,也未纳入民政系统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范畴,导致住宅小区治理和城市治理不善。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全国范围内业主大会/业委会普遍面临成立难、运作难的困境。只有22%的社区建立业主委员会,意味着约80%的小区物权共同体缺位。与此相伴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大开发时期建设的小区已经进入老龄期,建筑物与附属设施设备老化、颓败、失管、甚至被弃管,小区居住不宜、不安全现象大量存在,小区因物业管理导致的诸多群体性摩擦与矛盾,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难题。
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业主组织承担小区治理的权利与义务,但未明确规定业主组织享有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的相应资格。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住宅小区规模一般达到千户左右甚至万户,加上小区是由分散的个人形成的陌生人社会,若不能形成适格的民事主体——业主自治团体,权利义务将得不到归属,法律规定的业主集体决策和共同管理不可能常态化存在和运作,业主共同体依法应履行的义务、承担的责任自然落空。
我国目前房地产法律法规,使得开发商销售房屋时,业主组织尚未出现。作为过渡,由开发商直接与物业企业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由于业主组织成立难,这个过渡阶段被固化和无限期维持下去,致使物业管理制度中甲乙方的合同关系长期错位。物业企业从开发商那里接手小区共有部分财产的管理维护和占用,也接手了开发商遗留的大量难以解决的质量问题。当普通业主面临房屋质量问题时,由于没有平等主体间谈判渠道,常以不缴费甚至更激烈的手段作为维权的意思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导致业主和物业公司成为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体,严重影响社区和谐,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
为此建议:
赋予业主组织民事主体资格。住宅小区治理的结构性难题需要通过法律调整,法律应承认业主大会的民事主体资格,使其承担义务、行使权利。
将业主组织列为社区协商的权利主体。2015年发布的中办、国办文件已将“业主委员会”列为社区协商的权利主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培育和扶助业主组织的制度和能力建设??刹握瘴夜裾低撑嘤话闵缁嶙橹木椋阂皇峭ü趸戎С止δ?,包括物理性支持、资金支持、协调推广、财务托管等提供支持。二是对社会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采取政府配套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税收优惠等。三是通过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起到深度外部监督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运作和发展。四是对社会组织采取“善意忽略”的建设性原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而不是对其进行惩罚、导致其灭失。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何悦 住宅小区 业主 民事主体地位 物业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