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别因一个烂苹果而否定一筐苹果
在公共讨论中,发表观点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做结论的时候就容易扣“大帽子”。这种逻辑上的跳跃,很容易误导围观者的立场
在近期几起热点事件中,我看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讨论:北京有租客与他人同租一套房,另一租客死亡多天他却不知情,有人说是“网络租房软件”导致了人情冷漠;海南和天津先后出现网约车司机“耍流氓”事件,有人认为这再次证明网约车不靠谱;陕西大学生在莆田系民营医院意外身亡,有人认为这说明民营资本不道德,医疗改革不能指望社会资本,甚至认为“民营医院应全面关闭”……
这些被拿出来讨论的事情,当然都是很恶的事件,一般人都不会为如此荒谬的事件辩护。但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公共讨论的结论和指向最好是建设性的、有边界的:出现了什么问题,就纠正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漏洞,就弥补什么漏洞。在一些个案没有充分发展前,最好不要拿它“证明”整个趋势是罪恶的,或是简单地认为“只有就地180度大掉头”,才可以消除那些丑陋,避免重蹈覆辙。
上大学时,老师为让大家理解局部真实、全面真实、本质真实,曾讲过一个比喻:某个苹果有一个小烂点,你不能专拍这一处烂的地方,然后说这是个完全腐烂的苹果;一个筐子里有一个烂苹果,你不能拿出这个烂苹果,然后说整个筐子里其他苹果都是坏的。在谈论一些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记得这个鉴别的逻辑。
在一些公共讨论中,有一些人缺少敬畏逻辑的习惯,喜欢情绪化地下结论。只要发生了一点什么事,就想“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证明一大堆东西,有时还美其名曰“举一反三”。但仔细推敲,有些推论的逻辑是成立的,有些推演其实并不成立。在公共讨论中,发表观点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做结论的时候就容易扣“大帽子”。这种逻辑上的跳跃,很容易误导围观者的立场。
举个例子,某些地方的出租车司机“毒驾”被曝光后,舆论要求加强抽查是正当合理的,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出租车管理制度应该废止”的结论;再比如,在公立医院里也能找到挣昧心钱、收回扣乱外包的现象,舆论要求严格管理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推导出“公立医院模式不行,应该全面关闭”;还比如,一家餐馆出现了卫生不达标的问题,是否就能推导出整条街、整个城市的餐馆都不干净呢?
在有些问题上,大家多谈论一些负面因素,可能坏处还不算大,起码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如事故过后往往要“全省排查”甚至“全国排查”,虽然不一定都能查出什么问题,但人命关天,消灭一些隐患起码没什么坏处。但是,在另外一些事物尤其新兴事物上,如果过度强化特殊因素,甚至给人“不惜置之于死地”的感觉,就容易犯以偏概全、乱扣帽子的错误。
你想证明什么?你能证明什么?有哪些你想证明却不能证明的东西?这三句话,是每个参与公共讨论的人,应该经常自我叩问与警醒的。尤其面对一些新技术、新趋势、新力量,我们当然要警惕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出了问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该如何界定、如何改善、如何规范,可以通过怎样的机制约束完善,哪些是它该背负的,哪些不是它可以背负的。如果出来一个新东西,看到一个“烂苹果”就简单下结论,可能会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泼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泼掉了。
偌大一个中国,什么角度的例子都不难找到。如果动辄扣帽子、喊打喊杀,创新谈何容易?到最后,舆论场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今天说民资重要,明天说民资糟糕;今天说某种技术是大势所趋,明天说该技术是“毒草”。今天这样好,明天那样好,就很难累积有效的进步。有时我们经常发现,没有某一类丑陋,另外一些丑陋照样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社会资本也好,网络技术也好,资源配置新路径也好,那点萌发的新苗不应总被扼杀在摇篮中——它确实会有不平的地方,我们需要动脑筋去摆平它,而不是动不动先气急败坏地呼吁铲平它。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共讨论 舆论


古巴市政选举开始投票
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揭晓
双层圣诞旋转木马亮相重庆市中心
青海杂多救助受伤野生雪豹
甲骨再次“惊”天下
中国空军多架轰-6K战机展翅远洋战巡南海
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系外天体 形状细长酷似雪茄
姆南加古瓦返回津巴布韦 承诺致力于发展经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