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切尔诺贝利反思:没有技术“绝对安全”
在史上最严重的科技浩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周年之际,核电安全再次成为热门议题。事实上,在这三十年间,围绕核安全的争议未曾休止过,尤其是5年前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后,日本宣布放弃核电计划,德国冻结了核电站,世界很多地方反核声浪也一浪高过一浪,而欧洲方面甚至在认真考虑“无核化”的可能性。
700万人受到辐射,被污染的土地达数亿公顷……毋庸置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作为人类灾难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留下的教训堪称惨重。再加上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另一起7级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很多人更是对核电站安全表示忧心。
但比起质疑核电技术与发展计划,我们更要做的,是在安全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并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就现实而言,我们既无法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核能开发。无论是基于经济发展需要,还是解决当前全球性气候问题、实现减排目标,都决定了核能开发的意义。这也是近些年来,核电建设又开始复苏的原因所在。
像英国,目前正在推进到2025年新建16千兆瓦核电装机容量的计划,这足以满足英国约1/6的电力需求。
中国核电产业起步晚,其在全国电力供应中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远低于美、法等核电大国。美国核电比例不到20%,韩日的比例都在30%以上,法国更是超70%。而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环境生态?;?,也要求中国更大力地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因为众多能源技术中,能提供大规模、稳定电力生产的发电技术只有火电、核电和水电,但水电受地理因素影响太大,而损耗环境的火电又是当前中国要极力摆脱的。
问题的关键,不是“消灭”核电,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核能。这其中重中之重,是人的因素。事实上,人的风险认知与?;馐叮惺笔悄切└呖萍甲钪匾摹捌舳爸谩?。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表明,技术设计不是主要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祸。
切尔诺贝利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核电站。但史料记载,当时相关RBMK型反应堆设计、建造和运营为了赶进度,很多必要的安全措施被省略,事故两年前起草的核安全法律,也在终端执行环节虚置,这为灾难埋下伏笔。事发后,核电站主任向上级瞒报;核电站附近的儿童次日照常上课,直到一天半后才撤离;整整18天后,民众才等来政府回应……应对失当,也让很多民众成了牺牲品。
无论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事后应对失当,都是“人”的因素。这也印证了,2015年德国电影《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表达的,设计上再安全的系统,都可能因人的因素而产生漏洞。在社会工程里,没有技术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人是关键一环。
这不是说,因为发展需要,因为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就不发展核电。我们要追求安全,但不应怀着“绝对安全”的迷信去面对核电问题——这不仅是因其难以实现,还因为“绝对安全”的要求可能导致一些人应对问题时为了免责而刻意隐瞒,进而导致问题恶化。
就此看,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反思,应指向安全警钟长鸣,更好地从“人”着手把控核风险,消除人祸因素,如核反应堆设计、建造都须严格遵循安全标准,涉核公共信息透明,而非陷入“反技术”的退步观念中。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 核事故 核安全
 
       
 

 哥伦比亚缴获超12吨毒品 总统现身视察
哥伦比亚缴获超12吨毒品 总统现身视察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完成冬季换“装”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完成冬季换“装” 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孔子的智慧》文化展在越南开幕
《孔子的智慧》文化展在越南开幕 中国邮政发行《记者节》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发行《记者节》纪念邮票 北京天安门前悬挂中美两国国旗
北京天安门前悬挂中美两国国旗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520只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520只 英国举行国际蛋糕展 栩栩如生
英国举行国际蛋糕展 栩栩如生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