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从“研招乌龙新闻”评论区能读出什么
说“在评论区读懂中国”或许有些夸张,但那些网言网语的确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且彼此间相互联系。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不久前,辽宁的赵先生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硕学院的录取通知,他按要求交学费后却被告知,另有一名考生与他同分,需两人协商谁被录取。一番折腾后,两名考生均被拒录,理由是“录取系统已关闭”。近日,赵先生已就此事向昌平区法院提起诉讼,校方则称当初的录取通知为“工作人员误发”。
初看这则新闻,似乎有一些疑点,比如考研录取结果竟可由考生协商、考生收到录取短信后6分钟就交了学费、与赵先生同分的考生竟愿意让出机会……后来经过求证,基本排除了假新闻的嫌疑。不过,我在核实过程中注意到一些值得玩味的信息,那就是网友在这则“研招乌龙新闻”后的跟帖。
撇开那些戏谑之论,如果对网友们的评论加以研究,很容易从热帖中解读出值得深思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研招乌龙新闻”评论区就像一扇窗,可以让我们窥见一些社会现实。
在评论区,有一位网友说“都告诉你赶快送礼了,你居然真去协商”,被“顶”了很多次。言下之意是,负责招生的老师给赵先生打电话让他与其他考生“协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赶紧“表达诚意”;而他最终没被录取,是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评论区类似的声音不少,大都在指责当事人“不开窍”。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无论是求学、就医还是找工作,想办成事就必须懂“规矩”,必须能听出“弦外之音”。我不禁在想:评论区里那些一眼就看出潜规则的人,是否曾在现实中吃过很多亏,所以才变得如此“聪明”?
还有网友讲述了自己所亲历的“××大学研招黑幕”,结果大家发现高校招生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猫腻。客观来说,其中有些吐槽可能属于过度联想,甚至属于考研失利者容易相信的阴谋论。但从这些评论能看出,社会的很多领域都存在不讲规则的问题,而当一个社会的规则成为橡皮泥,何来公平正义?
不过,跟帖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评论,是“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政法大学”。一所为中国法治建设输送政法人才的知名高校,最终因为涉嫌违法而成为被告,这让那些政法学子怎么看?可遗憾的是,类似黑色幽默的事件,这些年并不少见。
说“在评论区读懂中国”或许有些夸张,但那些网言网语的确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且彼此间相互联系。既然法治原则要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我们希望这个案子也能让大家看到公平正义。
□汤嘉琛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研招乌龙新闻 研招黑幕


《孔子的智慧》文化展在越南开幕
中国邮政发行《记者节》纪念邮票
北京天安门前悬挂中美两国国旗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520只
英国举行国际蛋糕展 栩栩如生
文莱举行焰火表演庆祝苏丹哈桑纳尔登基50周年
比利时举办儿童音乐节
环球科考船“向阳红01”获取南大西洋海底生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