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考改革核心在于扩大学生选择权
据报道,北京新高考方案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从2020年开始,北京高考将实施“3+3”制度,文理不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但高考两天将只考语、数、外3门,3门自选科目则将按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进行,考分计入高考成绩。
总体而言,北京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是对2014年国家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的具体落实。包括北京在内,已有16个省市实施或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新一轮高考改革,相比传统高考,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方面有很大进步,包括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和大学选择权,进而促进中学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按照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未来,学生的高考科目组合达20种之多,且可文理自由混搭。显然,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以前,一名学生物理、化学很好,对历史感兴趣,可他只能选文科或理科,不可能将物理、化学、历史搭配在一起,而新高考方案给了这种可能。
另外,新高考推行部分科目一年两次考(北京是英语听力两次考,而已经实施高考改革的浙江是英语科目和所有3门选科都可考两次),也扩大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可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
但也要看到,这是从理想角度推想的高考改革带来的学生选择权扩大,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学生选择权是否能真正扩大,还需克服诸多现实阻力。在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也该以学生选择权的真正扩大,来检验改革成效。
高考科目语数外+6选3,给了学生科目选择权,但学生科目选择权要兑现,内蕴的要求是中学推行选课走班制。但从已实行新高考改革的浙江、上海的具体情况看,由于一些中学没做好准备,缺乏师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跟不上,学生选科存在严重的功利导向,选课走班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从政府倡导的全员走班,变为学校限定学生选择四到五个科目组合,还有学校着眼于升学效率,仍按传统的分文理科的方式应对高考改革。
这就需要在改革前,就做好改革准备,不能仓促上阵。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解决师资和课程建设问题,特别是那些受限于师资等因素的相对薄弱高中,必须对其资源倾斜,避免改革拉大校际差距;另一方面,需要中学改变办学理念,不能再围着升学目标办学,而应从关注学习成绩转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这也对高考改革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目前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都集中在科目改革方面,在录取上仍是按照3+3科目考试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学生志愿录取,这也削弱了文理不分科、部分科目一年两次考这些改革措施的价值,学生学习文科或理科科目不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或科学精神,还是为了考试分数;有了两次考试机会,但还是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
而若能在录取制度上有实质性突破,打破招考一体化的考试招生格局,无疑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这就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考试招生新模式来。而启动科目改革后,将更多改革精力集中到录取制度上来,也符合深化改革趋势。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高考改革 学生选择权


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94周年
葡萄牙议会否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第四届东盟防长扩大会举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美
德国新一届联邦议会举行首次全体会议
霜叶染红八达岭
纽约400多名警校学员参加毕业典礼 相拥庆祝
“2017汉语之光”才艺汇演在悉尼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