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一朵花里的世界(上)
春天百花盛开,赏花作为人间乐事,自古深得人们喜爱。赏花赏什么?有人赏花之美,那么美在哪里?有人赏花之意,那么意在何处?您爱赏什么花,又因何故?本刊策划“一朵花里的世界”专题,向全国政协委员、休闲学者、文化专家约稿,期望读者跟随他们的文字,感受不一样的春天。
一朵花里的世界
春花秋月何时了?
○文/刘悦笛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春花秋月何时了”?恐怕了不了,只要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不断,对花之审美就会绵延下去。
古人爱花,自古使然。花乃吸取“天地之精华”,据统计,在中国历代诗歌总集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排第一位的花为兰,兰诗465首;《全唐诗》里荷为众花之首,多达2071首;《宋诗钞》梅为花魁,出现888首;《元诗选》荷又夺回冠军,为483首;《明诗综》仍是荷为首,降到352首;《清诗汇》荷又回增到1097首,近人诗作虽未统计,但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当中,花题仍不少矣!
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人吟诗的植物对象当中,荷花、梅花、桃花与菊花,恰恰是最多的四种花。所谓“冬梅”、“春桃”、“夏荷”、“秋菊”,这被吟诵最多的四花恰恰被分配在四季,花之美也是“四时之美”,季节变化催生花之造化。如果说,梅花是独立寒冬的话,那么,春花对于审美者而言,则有太多的选择:迎春、报春、丽春、醉春、剪春罗、练春红,都以春为花名;山茶、海棠、芍药、丁香、杜鹃、连翘,皆为古人所喜。
中国人为何爱赏花?因为人间有“爱”,所以草木才“缘情”,赏花遂成“人间乐事”。中国人对待花与对待木,就其整体态度而言不太相同?;ǜ嘁浴懊馈庇境R浴暗隆笔?。这就好比是冬梅与春桃的审美差异,梅是士人高洁的道德象征,而人们爱恋桃花,更在于桃花本身的香、色、形、姿而已。由此,就基本可以区分出两类“草木审美”,一种是“作为形色味的审美”,另一种则是“作为道德性的审美”,这都是中国人从长期培育花木的生活过程中获得的真切经验。
竹、松、梅、兰,此类“道德审美化”之草木,往往为文人所推崇。这是由于,那时没有了秋冬的严酷,文人的情操往往要面对苦难之世,在秋冬挺立的草木更易于与道德高格相连。然而,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花之美,往往由于“美之本身”。从百花初放逐渐形成众芳争宠的局面,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这本身的花之美或花之美的本身,大概就足以打动审美者了吧。
以《广群芳谱》所记“迎春花”为例,迎春花之花期,无非比梅花晚一些,但迎春花开之际,严冬将尽,春寒料峭,却让它成为百花中的“报春使者”。遗憾的是,迎春花却始终未获得梅那种高尚的“文化身份”,始终未列入“名品之流”。《花经》就说“迎春花七品三命”,《瓶花谱》则说“迎春花六品四命”,可兹证明。尽管它最先点缀春色,在古人心目中道德地位不高,但却在冬春转化之际倍具美感。宋人韩琦《中书东厅迎春》诗云:“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迎得新春入旧科,独先嘉卉占阳和,今年顿被寒摧折,应为尖头送暖多?!?/p>
中国人之所以恋花,那恰恰由于,花从来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与我们形成情感交流的友人,明人都昂《三馀赘笔》曾记:“宋曾端伯以十花为十友,各为之词:荼縻,韵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荷花,浮友;岩桂,仙友;海棠,名友;菊花,佳友;芍药,艳友;梅花,清友;栀子,禅友”,所言极是!
(作者系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赏花 人间乐事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杜鹃花 窗前鲜花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