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
创新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热词,也是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谈创新,时时处处要求创新。拿中国与外国作比较,创新的优劣似乎昭然,使很多人痛心疾首、大声疾呼。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参与世界的各种竞争,创新固然很重要。但是,包括一些有较大话语权的知名人士在内,对于创新的某些认识并不正确,以至于我们要寻找不断创新的途径,有时就不能对症下药。
关于创新最常见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把新和旧对立起来,似乎只有推翻旧的、否定旧的才能有创新。一切旧东西似乎都成为创新的敌人,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则似乎都成为阻碍创新的桎梏。甚至彻底与旧的告别这一行为本身都成为了创新。创新似乎就是摆脱一切旧束缚的随心所欲,于是乎,退学、不读书、成绩差竟然都成为创新的成功典范。“中国式教育”成为阻碍创新的罪魁祸首,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成为窒息创新的沙漠。创新几乎等同于自由,因此,传统因为缺乏自由而成为创新的坟墓。总而言之,这类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老祖宗的保守僵化导致我们今天成为创新的侏儒。为了创新,恨不能换一个爹,换一个祖宗。因为需要创新,所以我们不得不改换门庭,到别人家里去认祖归宗。事实上,创新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结论,几乎无一例外地咀嚼着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人劣根性的残渣。
我想指出的是,创新几乎都是过去的延伸,是积累的进步,是巨人的肩膀,是前行者的云梯。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没有扎实的基础,所谓的创新就只是胡思乱想;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所谓神奇的创新“点子”,都是灰飞烟灭的浮云,都是不足挂齿的玩笑,都是连养分都缺乏的垃圾。虽说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但他长期自学,博览群书。为了确定灯丝,爱迪生试用了六千多种材料,做了七千多次实验。这个小学生都知道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失败的创新多如牛毛,真正留下的有意义的创新凤毛麟角。不懂得这一点而大谈创新如同痴人说梦。
陶瓷曾经是中国人赚钱的产品,欧洲人掌握陶瓷技术比中国人至少晚了1500年。中国的陶瓷技术为何能够长期领先世界?关键在于温度。最普通的陶器在摄氏800度以下就能完成,这在全世界都能见到。青铜技术的出现在于冶炼温度的提高,摄氏800度以上,不同的铜合金,也就是青铜可以融化,可以冶炼,而纯铜的熔点在摄氏1083度。青铜技术之后,人类的又一项主要技术突破就是钢铁。纯铁的熔点是摄氏1535度,但生铁的熔点最低只有摄氏1148度。也就是说,在成熟的青铜技术基础上,将熔炼温度再有效地提升一点,就能冶铁。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关键之一在于汉朝掌握了领先世界的铸铁冶炼技术。这项技术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即,将铁矿石融化为生铁,便于大规模地铸造铁器,使得军事和农业生产中铁器得以大量使用。而中国陶瓷的烧制温度在摄氏1200以上,有些达到摄氏1400度。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摄氏800,1000,1200度。所以,当西汉能够熔铁、铸铁后,温度进一步提高,到了东汉,成熟的瓷器便开始出现了。技术链条与时间链条完全吻合。
为什么历史上很长时间里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没有陶瓷呢?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温度。就欧洲而言,在汉朝能够熔化生铁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欧洲人一直没能做到这一点。欧洲当时的炼铁法叫做块炼铁,即,欧洲人只能在摄氏1000度左右冶铁,铁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熔化成为液体,只能锻,不能铸。由于欧洲技术的落后,达不到熔化生铁的炉温,他们当然就无法想象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摄氏1200度以上的温度,所以,中国瓷器在很长时间里,对于欧洲人就是一个谜。
如果说瓷器算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那么,中国人为何能实现这个创新?而中国以外其他地方的人为什么不行?青铜和冶铁技术并非中国首创,但是,这两项技术进入中国以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官方垄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官营。官营的好处是,为了满足某个需求,可以有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技术改造,以获得技术进步。因此,青铜技术虽然不是诞生于中国,但是,青铜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青铜技术最终独步全球,领先世界。与曾侯乙墓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相比,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器大都难望其项背。同样,汉朝的盐铁官营保证了汉朝的冶铁技术领先世界。这一技术的领先,落实到细节上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燃料,中国人最早采用焦炭;其次是炉膛,中国人最早使用高炉;第三是风箱。简单说,由于从青铜时代开始,中国的冶炼技术主要掌握在官方,使得中国能够长期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对冶炼技术而言,这一技术改造的体现就是炉温的不断提高,从青铜到铸铁,再到瓷器,技术进步的积累造成的阶梯清晰可见。
所以,如果说瓷器是创新,那么,这一创新来自于长期的积累。欧洲之所以没有这一创新,因为那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前面的技术积累。他们的炉温技术在熔铁、铸铁阶段之前就停顿了。没有积累,便没有创新,这正是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写照。欧洲后来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炼铁、炼钢,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中国的技术积累,例如,焦炭,高炉,顶吹、底吹或复吹炼钢,原理上都来自于中国古代,都是在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当然,这些在中国技术积累基础上的改进或者说创新也很重要,它使欧洲获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他们终于掌握了中国的硬瓷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也是顺理成章。只不过,欧洲这一技术的成熟和掌握比中国晚了1500多年。
瓦特蒸汽机被称为欧洲的一项重大发明、创新,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蒸汽机可以看成是它之前的各种技术的综合,也是技术积累带来的进步,而非某人的突发奇想。瓦特蒸汽机的原理和技术,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古代科技,例如风箱和炮膛,而炮膛源自于中国产生火药之后的火铳。因此,真正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欧洲的工业革命不是平白无故地自发产生,而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大量吸收了东方文化和技术,最终才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创新,成就了工业革命的伟业。
关于创新还有一个认识误区是,只有民间才能创新,政府官方无法创新。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能绝对化。前文提到中国历史上炉温技术的提高导致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基本上都是在官方的推动下实现的。当然,我们并不能由此否认民间创新的价值。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欧洲社会一方面是分散的小国林立,地方割据,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持久地提供技术积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民间资金也有限,最多在手工艺上有些积累、改进和创新。这一局面直到资本主义成熟后才发生改变。欧洲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它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大量的资本用于技术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美洲和印度。此处不多讨论这个问题,单说当今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
美国早期的技术基本上都仿制或山寨欧洲,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开始与欧洲并驾齐驱。美国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源自几个重大项目,一是曼哈顿计划,二是阿波罗计划。这两个巨大的科研项目都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它们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创新。事实上,这就是美国能够成为科技大国、创新大国的诀窍:并非依靠民间创新,而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由政府投入获得技术突破。政府这么做的动力并非只是市场获利,而是战争,热战或冷战,为此,政府为获得技术领先和进步,可以不计一时的成本投入。今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在网游中消磨时间,网游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和新的财富大佬。其实,网络这个新的技术进步也来自于美国官方支持的军事科技,所谓网游的源头就是军事训练和模拟战争。IT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并非媒体渲染的几个大学生退学创业那么简单。
要获得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摆正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政府长期持久的研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投入有相当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无法见到效果,因而显得数额巨大且成果渺茫。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当今世界几乎只有中国和美国能够承担这种投入,如果要算上别人,那么还有欧盟和日本。所以我们看到,欧洲某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靠一个国家难以实现,必须靠多国合作,例如空中客车和强子对撞机。日本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它的技术创新只能局限在某些领域。所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能力在全球后来居上,连美国都开始感到日益增长的压力。相对于政府在科技进步上的主导作用,民间研发的技术创新只是众星拱月的辅助,以及在推广领域的全面开花,而非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一味强调民间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淡化或抹黑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属于战略误导。
中国为何创新能力不强?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确是有意义的。然而,将这个问题的结论归结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归结到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完全是找错了方向。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指出,中国在16世纪之前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在16世纪以后渐渐落后于西方,李约瑟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阻碍创新,那么,“李约瑟难题”的前半段就根本不能成立,即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不可能领先于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何过去曾经有大量的技术创新,使得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而后来不行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全世界都在寻找答案,但还没有找到。本文难以对这个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只做一个简单讨论。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在农业社会中的优势无可匹敌,全世界几乎无人能够超越。当时的西方要想获得像中国那样高品质的优雅生活,只有抄近路、抢跑道。按部就班地以农业社会的方式与中国竞争,西方不可能获胜,工业就是捷径。由此我们理解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欧洲主要国家都实行了普及教育,国家政府以行政命令和行政资源投入的方式,从小开始培养专门人才。越是晚起步的德国,对于普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越强,从普及教育的广种薄收到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这也是今天德国能够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俄罗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后来居上,与沙皇带头重视大学精英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说义务教育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科举制度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唐宋以后中国的普及教育更多集中于道德教育,而非像欧洲后来那样集中于实用技术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得出结论说,那时的中国由于太领先或者缺乏比较而懈怠,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们接受当今中国创新能力不强的结论,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近代中国在工业技术方面没有形成长期的积累效应。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和童子留美是较早的向西方学习科技的举动,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这一阶段的技术积累差不多中断了。此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剧烈动荡严重影响了技术积累,那一时期的政府在科技领域几乎没有多少持续的投入。因而,技术积累即便没有彻底中断,也没有大的发展,很多科技领域基本处于由早年留学归来者一脉单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在这个问题上呈现两种局面。一是政府持续地大力投入,例如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如今,在这些领域,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不弱。二是出于各种原因的取舍、反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积累。
由此,我们应该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关键在于总体上积累不足。如今,我们正在从教育方面开始弥补这些不足。教育的方式方法即便有差异,但是对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没有媒体舆论夸张的那么大。某种程度上说,为了在短时间内追赶别人,弥补二百多年间我们因多次中断而造成的技术积累薄弱的缺陷,我们的教育需要更狠一点,需要加大“恶补”的速度,也是正常的。这是为了尽快获得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代价。那些鼓吹不上学、不读书,靠快乐教育、自由发展就能提高创新能力的观念,如果不是愚昧,就是别有用心。
最后还想强调一个问题。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希望能明确一个结论,即一切创新和进步都建筑在前人或自身积累的基础上,世上绝没有突如其来、灵机一动的创新。与此同时,我还想指出,对于科学技术如此,对于人文科学同样如此。人类社会千万年来,从文化、制度到观念、准则,有价值的创新并不多,很多都是千百年积累的成果,至今依然行之有效。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很多试图自创一套理论体系以囊括天下、穷尽文明、整合世界、统一观念的企图,几乎全部都是笑话。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其核心理念在过去两千年的时间里都已经出现和形成了。如今,人文科学领域所谓的新成果、新理论,不过都是微调或综合而已,有些微调还调坏了,例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人文科学、观念领域、思想意识的创新,几乎是百年难遇的。现在某些人常说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际上是偷换概念,他们将两种思维模式、理论或文化传统的相互取代、抗衡称之为观念创新,其实不过是观念和文化上的叛变、投诚,根本不存在创新一说。背叛一种文化,投入另一种文化的怀抱,对于被背叛者来说,也许有一点创新的意思,但事实上,对于投诚的那种文化来说,所谓创新不过是陈糠烂谷。之所以要用创新一词,无非是傍上“历史进步论”的战车,让某些文化背叛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配合下具有了真理性,给文化背叛者以强烈的心理安慰。
除了大历史层面的创新谎言外,还有一大类所谓的观念创新,几乎都是井底之蛙的狂言。一个在浅池里玩耍的人从没接触过大海的深度,将水池挖到齐腰深便以为是创新;一个小孩子没经历过成人的世界,刚发育便以为自己在创新;一个狭隘者一旦接触了辽阔,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便认定自己是创新。中国古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些动不动在观念上、在思想上、在理论上创新的人,大都是没经历过沧海,没领略过巫山的夜郎之徒。杨绛有句话说得好:“某些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样的人最容易创新。当一个人领略了人类思想的广阔,他便会懂得谦虚,轻易不把创新挂在嘴边。
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是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没有积累,没有对过往一切的诚挚尊重和深入了解,创新几乎都是随风飘散的浮云。这一点,中国古人荀子早就说清了。二千多年前,儒家学者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拔岢⒅杖斩家樱蝗缧媵еб?。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盎脸缮剑缬晷搜?;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认为,荀子的《劝学篇》可以成为所有希望创新、渴望创新者的座右铭。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创新 创业 陶瓷 工匠精神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