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要不要设立“女生节”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这句调侃在每年3月“妇女节”和“女生节”的对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这种冲突表现得似乎更加激烈,从“女生节取代妇女节”、“妇女节滚出节日圈”等微博热门话题和讨论中可以看出交锋中的火药味。互联网公司都盯住了女生节,百度糯米推出的三七女生节主题活动,早在节前一周已开始预热。
妇女节这个节日本是为了?;づ匀ㄒ娑?,可女生们为什么对此不买账呢?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社会问题。尽管在官方辞典里,妇女泛指成年女性,没有褒贬之意。但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这个词显然被污名化了,被赋予了很多贬义色彩。它不仅被理解成“嫁为人妇的女子”,还暗示着一种“首先是人妇,其次才是女子”的价值序列,妇女身份也被矮化成婚姻关系的附庸。
不仅如此,妇女这一刻板印象,与“追求精致生活、重视情调浪漫、享受自我空间”的少女性格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出于自惜情结,女生既不希望因为庆祝一个节日,而早早共享一枚充满负面评价的形象标签,又无从安放那种“早晚也得变成这样”的隐忧。
更何况,还有一种极其刻薄的贬损,是将妇女节的日期与一种“不讲理、爱传瞎话、好管闲事”的形象之间建立起了牢固联系。而女生们对妇女节的抗拒,不仅是对青春逝去的抗拒,更主要的是对那个经由夸张渲染的群体肖像的抗拒。女生节所击中的,正是这样一枚隐于心底的痛点。
因此,基于“什么人过什么节”的常见逻辑,“3·7女生节”不仅能迎合年轻女性崇尚青春、留恋年华的需求,又能免除一种自我矮化的痛感,人们趋之若鹜也是情理之中。
哪怕它只比妇女节早一天,也足以和妇女群体划出鲜明的界线。而且,在公司为营造节日气氛而推出的活动中,诸如“3.7元看电影、3.7元K歌”之类大幅度的优惠,又确实能在女生心中强化一种因专属身份而来的优越和满足。女生节的风靡,不仅化解了一种身份的尴尬,还增深了自我认同。
而在实际社会消费中,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电商,女性的消费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女性消费突破7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0%。而在当今的O2O时代,广泛覆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领域的生活服务消费,女性更加无疑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而在这种消费的背后,无论从感性认知还是从客观数字而言,“女生”对消费的促进和贡献要远高于“妇女”。
妇女节是一个纪念意义很强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确实不应该因时间而消逝;而现在被网友热烈讨论的“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等观点,也代表了年轻现代女性,尤其是和互联网深度结合后的女性的理念和诉求。
在“谈之色变”的另一端,是妇女话语权的陷落。即便是新媒体时代,妇女依然未能掌握足够的网络话语权来为其形象辩白。妇女本身很无辜:当下的社会分工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主内职责,又加给其自力更生、不低于男性的职业要求。主内,必然伴随着生活的琐碎平庸,双重身份的劳作难免使其苍老憔悴。在逐新求靓的审美体系下,赞美与殷勤总属于年轻的少女,而偏见与不满则属于围着灶台转的妇女?;坝锶ǖ氖Ш猓沟萌嗣侵荒芸醇昵崤髀对谕獾幕盍γ?,而看不见妇女为家庭操劳、隐忍于内的母性美。
所以,在“女生”与“妇女”表层的形象冲突背后,不是年龄阶段之间的矛盾,而是男权主导的审美文化所涂抹的偏见。在这种偏见面前,女性毕竟处于弱势地位。哪个少女能躲得过岁月的雕琢,而永远以女生自欺?哪个妇女不曾有过讲求浪漫的少女温情?节可以分开过,可以在各自专属的庆贺中获得身份认同。但不必以节日为壁垒,将共通的话语空间割裂为两个对立阵营。(曹 林)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设立“女生节” “妇女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