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十大民生热点对话“十三五”:治霾治堵出路在哪?

单靠一纸行政命令是堵不住择校的。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孩子教育,是件大事。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引发的“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始终为公众所诟病。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14年至今,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全国各地也大力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然而,对于就近入学,人们褒贬不一,有观点甚至认为,就近入学让择校演变为“择房”。一些地区采取的大学区、教育集团化等措施,其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观察。择校,这个问题到底有解还是无解?
择校,有解还是无解?
主持人: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免试就近入学,从老百姓的感受和各位自身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现在效果如何?
张苹英(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院长):就近入学这个政策目前看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保证就近入学。但应该看到,很多人是出于政策要求,不得不就近入学。
曾俊森(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博士):就近入学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国家层面是希望借此保障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就效果而言,只能说在阵痛中等待新生吧。
张苹英:我不是反对就近入学,目前看来全面推行就近入学,最大的问题是学校间的差距太大。现阶段我们普遍面临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近入学怎么搞都难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更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贺优琳(全国人大代表、退休教师):没错,就近入学和教育均衡之间是有一个逻辑关系的。保证学校间的差距不至过大、每个学校都有好老师,家长才不会舍近求远、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到一个更远的学校。现在我们是希望通过就近入学来促进教育公平,所以在未缩小校间差距的情况下,就强制性要求百分百就近入学,是不妥当的。
谢樱(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我也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看来就近入学对很多家庭而言,就是被动接受。一方面片区内学?;Σ豢煽?,另一方面就算身处名校学区,但“微机派位”下的学位分配更不可控。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推行“就近入学”,无疑是备受质疑的。
主持人:现在有观点认为,就近入学政策让择校变成了“择房”,大家怎么看?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从某种程度上说,严格实行划片入学加剧了“天价学区房”现象。因为以往“以钱择?!薄耙匀ㄔ裥!毙胁煌?,加上推优、特长的招生名额也在不断缩减,购买学区房成了许多家长送孩子进名校的唯一方法。
曾俊森:是这样。就近入学政策下,择校与择房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回避不了的。因此我认为学区的划分应该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而不应是单一标准导向的。当然,很多家长强调绝对化的一碗水端平,以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是做不到的。
张苹英:没错,学区划分还是要有一套相对固定、合理的标准,不能经常变化。首先学校的布局要合理,在学区内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应配置,不能小学在这个区上,中学又划入那个区。其次要考虑人口密度,不要这个学校四五十人一个班,那个学校七八十人一个班。第三要严格按地理位置划分,减少人为干扰。第四,划分后应当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化。
谢樱:我倒是觉得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学区范围怎么划都不合适。因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区怎么“划”,而在于资源怎么“分”。正是因为学校水平有较大差距,一实行“就近”,大家都想划进较好的学校,矛盾自然不可避免。如果先有教育资源均衡,学校水平都差不多了,学区怎么划都好接受,就近入学也就水到渠成。
主持人:说到教育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现在各地普遍采取大学区、教育集团化等方式,效果到底怎么样?
谢樱:名校办学集团化的趋势,如今在各地都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名校的“分?!?,在城市的各个片区开花。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更多的孩子能以就近入学的方式进入“名?!?,集团化的统一管理、教育理念的一致,也让家长觉得教学质量更有保障。
曾俊森:目前看来,似乎也很难再找到比大学区、教育集团化更好的解决路径。但我觉得这都只是形式上的探索。
谢樱:是的,部分“集团化”下的“名?!?,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仍然存在较大差别,一些集团化的学校只有优质头衔之名,并无优质师资之实。很多家长仍然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往名?!氨静俊本投?。
殷飞:仅靠教育部门以行政手段调节,很难遏制这种现象。我倒是认为,现在不仅是要把新办的普通学校尽快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还要改革教育评判机制,真正强调学校的办学质量、特色,而不是看学科成绩。另外,应把热点民办初中也纳入电脑派位招生范围,义务教育阶段禁止任何形式的考试,让所有学校的生源趋于均等化,才能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贺优琳:没错,现在公办学校择校热度降下来了,但是民办热点学校、外国语学校依然让学生和家长向往。这样下去,我们改革的初衷就很难实现。
主持人:从就近入学这个政策说开去,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措施不少,但改革推进过程中往往阻力很大,各位认为这其中阻力主要来自哪里?
张苹英:近年来教育改革受到高度关注,相关方案、措施也出台了不少,从教育一线的情况看,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不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阻力: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舍不得放权、不愿放手。二是学校不愿冒风险。三是教师工作压力大,不愿也无暇去尝试新东西、探索新路径,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曾俊森:阻力主要来自人心。办学硬件的改进,按部就班就能实现,但是择名校、找名师等主观理念的消解就不那么容易了。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刚性的社会结构困扰着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这种紧迫感或者说是压迫感,使得家长愿花大代价来教育孩子,哪怕只是一厢情愿。
谢樱:我国的教改那么多年了,成绩不能否定,但有些举措确实是治标不治本。教育必须正视“指挥棒”效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是“指挥棒”下的产物。比如高考催生了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并不是中国独有,只不过我们把它的“指挥棒”效应单一化、格式化了。所以说,只有国家从顶层设计改变这种模式化的评价体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才可能真正有所改变。
整理:谢樱 凌军辉 主持人:郑明达
编辑:赵彦
关键词:十大民生热点 十三五 治理雾霾 治理拥堵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