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新流派的出现需四个条件
那些没有根的所谓“创新”,从根本上用错了气力,脱离了本剧种的审美特色,不仅剧目本身不可能成功,对创造新的流派而言更是南辕北辙
新流派的出现,我认为至少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坚实的源流传统、鲜明独特的表演风格、一系列奠定其风格的代表剧目、得到业内同行及观众的欢迎和认可。缺少任何一条,都难以称为新流派。
当前戏曲界新作迭出,也不乏精品佳作,但为何难现新流派?
首先,普遍缺乏坚实的艺术传承。从戏曲艺术发展史来看,一个新流派的创始者往往首先是既有流派最称职的继承者。比如对京剧老生艺术影响甚大的余派创始人余叔岩,早年师从谭鑫培学习谭派,一开始是毫无保留地全盘吸收,而后在多年艺术实践中潜心摸索,终于走出了一条既脱胎于谭派而又有异于谭派的新路。
近年来,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剧种的创作者,缺乏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他们急不可待地把其他剧种甚至现代舞、交响乐的演出技巧不加分析地拿来就用,结果不伦不类、驳杂破碎。这样没有根的所谓创新,从根本上用错了气力、瞄错了方向,脱离了本剧种的审美特色,不仅剧目本身不可能成功,对创造新的流派而言更是南辕北辙。
其次,缺少鲜明的个人表演风格。若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京剧大师程砚秋、周信芳的嗓音条件或难称理想,但他们从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甚至化短为长,创造性地发展了各自独特的唱腔艺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一个新流派的诞生需要艺术家拥有顽强的主体意识和革新精神,对自身条件和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解放思想、打破成法,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唱腔特性和表演范式,逐渐形成鲜明的表演风格,这个风格可以侧重于声腔的创新性,也可倾向于表演的独特性。
对于京剧这样传统深厚、流派艺术高度发达的剧种,一味墨守成规,把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块儿继承,不敢跃出藩篱一步,就钻进了死胡同。试想如果当年的流派创始人因循守旧,今天的我们又何以看到流派艺术的姹紫嫣红呢?
第三,一些优秀演员虽有坚实的基础,也不乏创新意识,但缺少在艺术上具有内在连续性、在生产上具有可持续性的系列剧目做支撑。相比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舶来艺术类型主体风格由编剧、导演、作曲来决定,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剧目主体风格往往由“角儿”的个人表演风格来决定。比如同样一出《玉堂春》,四大名旦各自演来,如春花秋月,绝不雷同。所以,每当提起《霸王别姬》和《锁麟囊》,首先想到的是梅兰芳和程砚秋——何以如是?当年的“角儿”不只琢磨表演,而且深入到人物的塑造、新腔的编写、配器的改良中去,甚至参与剧本改编、场景调度、服装化装道具的设计等方方面面。因此,以演员为核心的一系列代表剧目正是新流派诞生的基石,任何一个新流派的诞生、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剧目的积累、修正与检验。
当前优秀演员普遍缺少属于自己的剧目支撑,这与演员在当前艺术创作生态中的地位有关。伴随着技术进步,戏曲舞台艺术的分工日益细化,导演、编剧、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等愈发强势,这难免限制了演员主体的发挥。很多时候,演员无奈成为“牵线木偶”,创作空间被大大压缩,即便有意追求新流派的创建也难有具体的可持续的实践,从而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新剧目再多,对表演风格的确立也难有大的促进。
演员的表演是新流派诞生的核心。创建新流派,角儿们在戏曲剧目的创作中首先要让自身强大起来,在虚心接受各门类才华横溢的创作者、评论者帮助的基础上依然牢牢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创作困局下找准方向,站稳脚跟,达到通过一系列剧目实践来形成自身表演风格的目的。
20世纪上半叶是戏曲流派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当时戏曲艺术的娱乐主流地位、“名角挑班”的制度以及同行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密切关系。不论到什么年代,归根结底,能否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追随、受到广大观众的热切欢迎才是创新流派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以上述的条件而论,当下的流派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新流派 出现需四个条件


四川遂宁一废品收购站突发大火
少林寺举行世界传灯大会 灯火灿若繁星
犹太教民众耶路撒冷进行斋戒日祈祷
印尼锡纳朋火山喷发 血红色岩浆映红繁星夜空
新任FBI局长出炉 参院通过克里斯托弗·雷提名
长沙橘子洲举行焰火晚会 庆祝建军90周年
全球首只野外引种大熊猫宝宝诞生
宁夏热气球节自由飞行试飞活动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