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已进行60年考古挖掘的遗址 意外发现240余件玉器
考古工作者时隔20余年重启湖北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观察者网注)考古有重大发现,去年11月底至12月该遗 址出土了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专家表示,石家河遗址是石家河文化据以命名的遗址,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历年发掘的成绩来看,石家河遗址不排除有面积较大的外部城或者高等级的建筑遗迹存在,如果加以发掘将会有更大惊喜。
改写对中国玉文化认识
天门石家河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由40处地点组成,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さノ弧?/p>

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发现于1954年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5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的史前聚落遗址。200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2014年起,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时隔20余年后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此前,石家河遗址群曾发现过两批201件玉器,不少被国家与湖北相关博物馆收藏,此次出土的玉器有玉佩、玉如意、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
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例如,9只陪葬玉虎,每只长约3厘米,宽高约1厘米,体积小、做工精;还有一只玉鹰的喙部仿佛是镶嵌进去,线条流畅,构图复杂。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称,此次发现的玉器数量之多让人惊喜,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最高水平。
据介绍,学界公认史前玉器有两个高峰,一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认为,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器普遍使用减地阳刻 技术、浅浮雕线刻技术,其工艺水平超过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对此,王巍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 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发现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对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遗址进行发掘时,发掘出1175平方米的祭台及大量祭祀用套缸。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阶段的大型祭祀场所,距今4300年左右。
遗址群周边发掘出多具遗骸,部分瓮棺里发现了婴儿的遗骸,考古人员以薄沙将其覆盖,以示尊重。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刘辉分析,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可能有用人做祭祀品的习俗,也有可能是尊贵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葬在祭祀场所里。
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是整个祭祀场所的核心区域,记者看到,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划 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有些套缸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陶器虽然时间久远,但仍能清晰辨出色彩与形状。

刘辉分析,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他认为对陶缸遗迹的研究 将为中国早期祭祀礼仪和祭祀文化提供重要的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孟华平表示,此次出土的套缸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与祭台关联度之强,在此前发 现的史前祭祀遗址中很少见。
专家称,石家河遗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巍说,从历年发掘的成绩来看,石家河遗址不排除有面积较大的外部城或者高等级的建筑遗迹存在,如果加以发掘将会有更大惊喜。
编辑:陈佳
关键词:已进行60年 考古挖掘的遗址 意外发现 240余件玉器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葡萄牙森林火灾持续蔓延 700多名消防员参与扑救
多彩纸鸢飞草原
韩国新外长康京和正式就职
白俄罗斯民俗节上的火把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