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宁夏一村庄80%居民姓拓 或是西夏党项族后裔
每年春季梨花盛开和秋季黄梨缀满枝头的时候,特意来宁夏中卫南长滩村观赏梨花的游客接踵而至。这里的梨园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因为这上百棵几百岁树龄的老梨树繁花似锦。走到跟前,记者发现这些梨树的树冠都比以往见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占地大半亩,底部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
古梨花开 资料照片
黄河宁夏中卫段南长滩村。新华社发
南长滩人告诉记者:这些梨树是他们的祖先逃难到此地后陆续栽下的,他们的祖先也是靠这些梨树渡过灾荒的。这些老树虽然“年事已高”,有人甚至说“年龄”最大的有七八百岁,但直至今日,每株还能结出两三千斤梨,产量最高的甚至达到四五千斤。别看这些梨个头不大,五六个才够一斤,但它们香甜可口,清热解毒,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品。
当地有人以此梨为原料加工成饮料,取名就以南长滩为渊源,名曰“拓老七”。这是因为,南长滩村80%以上的居民都姓拓,其余20%的人分作12个姓,也都与拓家有亲缘关系。据中卫市沙坡头旅游集团拓跋寨主管何宇峰和南长滩村主任拓守虎介绍,现在,全国姓拓的有12万人,分布在西部十多个省,其中在中卫市境内的拓姓人就有1000多人。当地人说,南长滩村姓拓的人,起初是姓拓跋的,而拓跋正是当年西夏党项族的大部,他们的先祖当年正是为躲避战乱而来此定居的党项人。
作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有太多的秘密有待揭开。
消失的党项
历史上的党项族曾在辽宋夏金元时代写下浓重的一笔,随着西夏被蒙古军灭亡,党项族也消逝于历史长河中。
史书上关于党项族最终命运的记载,至今读起来似乎仍能听到金戈之声。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与西夏交锋多年,西夏屡战屡败但是却始终难以被征服。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负伤,最终病逝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中。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伤病期间反复对手下的人说:“殄灭无遗,以死之、以死之!”所以,当西夏末帝献城投降后,蒙古铁骑对西夏人进行了报复,西夏末帝所在的都城兴庆府(今天的银川市)在劫难逃,西夏王陵的墓碑也悉数被砸碎。在史料中,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数百年,并且建立了西夏王朝的民族,最终踪迹难觅。
不过,历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党项族并没有在西夏覆亡时彻底消失。近年来,在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历史上的党项族相关的遗迹。虽然许多人隐姓埋名,已经融入其他民族,但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仍然保留一些本民族的习俗和许多鲜明的特征,有的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西夏文碑刻。
避难“梨花源”
拓守虎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先是一名武将,武将的家人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到今宁夏与甘肃交界地带的凤台山、拓家岘、拓家湾等地。其中有弟兄三人,老大到了宁夏中卫,老二到了甘肃靖远,老三则来到中卫的南长滩。但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共用一本长达60字的家谱,始终不会乱了辈分。
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南长滩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相似:桃花源与南长滩都是与外界相对隔绝之地。南长滩位于黄河黑山峡谷的群山环抱之中,四面山峰陡峭,难以逾越?;坪釉谡饫镒艘桓龃笸洳⒊逅⒊鲆黄脸さ暮犹驳?,这里便成为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庄。进出南长滩村,别无他路,必须渡过黄河。南长滩交通不便,曾经长期与外界隔绝。
即使到了近代以后,由于交通不便、远离人烟,这里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慢了半拍。1958年,距此不远的包兰线通车,许多南长滩人是坐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两三个小时,然后在甘塘火车站上车,才走向外面世界的。拓守虎对记者坦言:在上一辈人中,多数人都没有出过村。现在,村里最年长的拓兆财已经94岁了,他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100公里外的中卫市市区。
记者这次探访南长滩,从中卫市市区出发,先是在一段柏油路上行驶了几十公里,然后又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几十分钟,这才进入南长滩的地界,但这里仍与南长滩隔河相望。如果这段黄河没有渡口的话,是很难越过那狭窄、湍急的河流的。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那里的渡船很巧妙,既不用燃料,也不用外力,一高一低两根钢丝固定了渡船两端,通过船上钢丝的一松一紧,就可以借助水流的冲力轻轻松松地把车辆和人员送到对岸。
农庄里的人们
南长滩是名副其实的“山”村:房屋是用石头砌成的,道路也是用石头铺成的,石头是他们就地取材最方便、最廉价的材料。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南长滩不仅有“环村路”,而且有路灯,走在石头铺就的村路上,可以看到“某家巷”之类的路标,让人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
南长滩的民居多依山而建,因而显得高低错落,多为四梁八柱,四合院式,有不少还是清代同治以后建造的。
除了拓姓之外,南长滩的外姓人很少,初来者多为木匠、瓦匠、毡匠等手艺人,还有一些是出于各种原因在这里落脚的。南长滩人不排外、不欺生,至今大家和谐共处。拓跋寨主管何宇峰的祖先是康熙年间从山西过来的,最终在距南长滩30多公里的何家堡子站住脚,而他们祖先的第二代就娶了拓家的女儿,因而也与南长滩有了关系。
前些年,南长滩曾经出土过一口清代道光年间的铁钟,虽然早已锈迹斑斑,但那上面铸就的“江山永固 风调雨顺”8个大字和十几位拓姓祖先的名字仍然依稀可辨。拓守虎对记者说,拓家人有家谱,南长滩保存的虽然是分支家谱,但也有300多年了。直到今天,他们还是按家谱给孩子起名。不仅如此,他们一直坚持同姓不通婚。记者请他背一背家谱,他坦言背不出来,只记得前后几辈的。
南长滩的拓姓人,体貌上也有自己的特征?!吧聿母叽蟆⒂ス潮亲?、黄眼珠子”,是人们概括的几大特征。2013年结婚后从中卫市市区来到南长滩生活的马姣告诉记者,南长滩人的长相有特点,多数脸比较长,男人身材也比较高大。这在她丈夫身上就有充分体现。
南长滩人的语言虽然接近普通话,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嫁到南长滩已经一年多的马姣坦然:听是能听懂,但不会说。记者在采访中也常常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而不得不多问一遍。
拓守虎对记者说,外面来的人多认为他们的长相有特点,而他本人则认为与汉族差别不大。现在,很多人都说他们是党项族后裔,而南长滩人则有不同的说法。记者在村中碰到一位年约八旬的老人,老人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他认为自己祖上应该是鲜卑人。拓跋本是鲜卑,后来并入党项。
其实,即便能确认当初的党项族人最终迁到了南长滩,他们也不是这里的最早居民。早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南长滩一带就有人类活动了,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为这一判断提供了充足的佐证:近些年,专业人员陆续在南长滩及其附近发现了史前岩画、秦代长城和元、明、清的历史遗存。在南长滩东北侧的一处断崖上,中卫市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就发现过秦汉时期人类居住的遗址,其裸露的文化层长达10多米,厚达15厘米,不仅有人工铺垫的红色石片基座,而且有陶器残片和建筑构件。这些以罐、盆为主的陶器均为泥质灰陶,不仅器壁较厚,而且形体较大。
故事在继续流传
南长滩至今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党和政府也从没忘记南长滩,对这里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现在,南长滩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年都有几万元进账。
拓守虎有一儿两女,儿子大专毕业,在位于银川附近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工作。两个女儿,一个在中卫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一个在中卫市市区的一个公司工作,都离开了南长滩。现在,家里只剩下老两口留守了。2013年,为了发展旅游,拓守虎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和小卖部,一年可以有几千元的纯收入。
记者在南长滩的一个小卖部里采访了31岁的陈生明和28岁的周振国。陈生明的母亲姓拓,而周振国的奶奶姓拓,都是拓家的亲戚。他们都是在外面闯荡了几年之后回来的。现在,他们两个分别养着300多只羊和100多只羊,靠卖羊绒就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了。陈生明去过银川、兰州,周振国则到过上海、浙江,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回乡创业。除了养羊,陈生明还栽植了不少苹果、核桃、枣树、梨树,他是第一个让苹果在南长滩“落户”的人。他自豪地说,我在南长滩,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
南长滩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让南长滩人骄傲,也让外地人羡慕。南长滩养育了一代代人,留住了一代代人,也孕育了南长滩鲜明的地域文化,他们的故事在流传……(庄电一)
编辑:陈佳
关键词:宁夏一村庄 80%居民姓拓 或是西夏 党项族后裔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葡萄牙森林火灾持续蔓延 700多名消防员参与扑救
多彩纸鸢飞草原
韩国新外长康京和正式就职
白俄罗斯民俗节上的火把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