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2015年“热词”勾勒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中新网12月21日电(种卿) 2015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在此期间,不仅需要“中国制造”等传统产业借助改革继续发力,也需要“互联网+”等新生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纵观2015年,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热词,而这些热词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讲求跨界融合
如果说2015年最受关注的经济热词,“互联网+”恐怕会毫无争议的拔得头筹。在这一年,它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成为业界、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贯穿全年,甚至被各大经济论坛列为“标配”议题。
而越热门的词汇,也越容易被误读,你是否找到了“互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最早于2011年11月被提出。 “+”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跨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表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p>
事实上,“互联网+”早就深入居民生活,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网络约租车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诸多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举例来看,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就有了电商平台;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在线婚恋网站;传统餐饮企业+互联网成就了饿了么等外卖客户端;传统交通+互联网促成了新型网络约租车平台。
【中国制造2025】
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同时,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五点方针。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国务院对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提出了这样的战略目标。同时,国务院要求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这一战略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到2025年中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表态称。
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新常态”下,再度重申中国制造的“野心”,绝非仅仅着眼于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其意义更是为应对发展中国家争夺全球资源、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应对世界主要国家展开的“对未来主导产业选择”的竞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看来,推行‘中国制造2050’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增速和资本回报下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能过剩。

【双创】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双创”一词的蹿红并不在今年,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然而,“双创”一词真正落地实施却是在今年。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动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量涌现。
6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决定围绕“双创”发起一系列税收支持、用房优惠等举措。会议指出,一要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的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二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鼓励发展相互保险;三要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等限制,营造创业创新便利条件;四要盘活闲置厂房、物流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五要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双创”。
在此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双创”成为高频词,且出台相关举措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近两年来,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了20多项相关文件,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
“总的来看,空前活跃的‘双创’对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惫曳⒄垢母镂呒际跛靖毖彩釉泵舷芴娜缡撬怠?/p>
【双引擎】
改造传统引擎+培育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这是“双引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靠“双引擎”, 一方面,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此后,李克强数次在重要场合谈及“双引擎”,而最近一次是在10月23日的中央党校所作的经济公开课上。李克强强调,针对传统引擎,有效投资的潜力仍然很大;在打造新引擎方面,要持续开展“双创”活动,要有“放水养鱼”的思路,让更多人富起来。

【供给侧】
扩大总需求 加强供给侧改革
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官方5次公开提及“供给侧改革”。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12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时表示,需要从供需两端双向持续发力,不能“一头沉”。
一系列有关“供给侧”的信息随之而来,既有专家学者的解读剖析,也不乏来自媒体的答疑解惑,那么,“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尽管供给侧改革很重要,但也不可能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未来需要在需求和供给两侧一起做“文章”。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中国 经济 转型 互联网+ 新常态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