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芈月传》穿错服饰戴错帽:后妃所梳高髻汉末出现
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服饰、冠饰和发髻都有相应的规定。
商朝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将头发梳在头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商朝的风俗,虽有变化,很少有出现梳高髻的情况,有的也只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秦朝之后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虽然比椎髻稍大,但也完全不像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
楚国妇女梳椎髻
元代姑姑冠
《芈月传》中高冠似元朝姑姑冠
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较有特色的盘恒髻,它是在梳挽时将头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它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逥心髻则是将头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郁葱髻,据推测,应是将头发做成蓬松状,使得发髻如树木般郁郁葱葱……魏晋时期有的高髻甚至高约一尺。南北朝宋文帝时,宫娥创制了飞天髻,它是将头发梳挽至头顶,分成数股,每股弯成圆环,直耸于头上。
元代女性的发冠非常特别,与其他朝代的高冠、高髻都不同。元代女性的发冠,高耸巍峨如同一根棍子竖立起来。比较知名的冠饰叫姑姑冠,它一般以铁丝、桦木或柳枝为骨,外裱皮纸绒绢,插上朵翎,再配以金箔等装饰。这种冠饰非常高大,有的长达三尺,有的甚至长达四五尺。弱女子戴上高大的冠饰,在室外能显示出摇曳的姿态。
到了清代,冠饰演变出一种耷拉翅的样式,它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一尺来高,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外边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形成一个装饰性的头(发)饰。需要时,可戴在头上,不用时,则取下搁置在一边。耷拉翅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方便自如。
高髻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颇具吸引力,而宫中的嫔妃,乃至宫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宫廷里帝王的注目,于是她们挖空心思,设计、制造出非常夸张,非常奇特的高峨发髻,来增加自己的美感。
《芈月传》将魏晋时期才出现的高髻移植到反映战国至秦代时期的电视剧中,甚至还糅合了元代姑姑冠、清代耷拉翅的发髻,不仅不符合史实,更是臆造了发髻的样式,虽然凸显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可惜美是美了,但它与历史的真实则越走越远。
冠饰中有华丽的珠翠
珠翠工艺宋代才成形
另外,《芈月传》里女子的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这也不太符合时代特点。
原因很简单:战国至秦代时期还没有珠翠、点翠等工艺。这些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如此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如何能提前一千多年跑到战国时期后宫佳丽的头饰上?
以花钗饰首的风气,始于汉代,重庆化龙桥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山东金乡汉墓出土的石刻上均有体现。但是以龙凤花钗装饰礼冠,则是唐代以后才形成的制度。
到了宋代,皇后、皇太后的凤冠上开始大量使用花钗,而且宋代冠饰上的金凤、花钗等饰品,也被列入冠服制度?!端问贰び叻尽芳窃兀骸傲锘喂冢笮』ǘ闹?,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庇纱丝杉?,宋代头冠上的装饰,在史籍上记载已经非常清楚了,不同时期身份不同,花钗的数量有区别。
到了明代,不仅皇后、嫔妃冠饰可以饰花钗,命妇(享有皇室封号的贵族妇女)也可以依照品级饰花钗?!睹魇贰び叻径芳窃兀槲湓甓ǎ骸耙黄访?,冠花钗九树,二品,冠花钗八树,三品,冠花钗七树,四品,冠花钗六树,七品,冠花钗三树?!?/p>
《芈月传》中的头冠、冠饰,还使用了点翠工艺。翠是指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关于翠羽的获取,《珠翠光华·发饰篇》有详细记录:“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退色?!钡愦涔ひ赵谇蹇滴?、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芈月传》中的冠饰是将宋代、明清时期的皇后凤冠工艺以及清代的点翠工艺嫁接到影视中,虽然能突出皇后、嫔妃的高贵,可惜露出了破绽。
楚国大臣戴梁冠
梁冠诞生在汉代
在《芈月传》第一集中,楚国大臣觐见楚威武,大臣们戴梁冠。梁冠,是因为冠前缀有直梁而得名,而“梁”就是冠上的直脊,即用于装饰,也用于辨别等级。
《隋书·礼仪志七》记载:“梁别贵贱,自汉始也?!闭饩浠懊靼孜尬蟮馗嫠呶颐?,梁冠诞生在汉代,然而经过《芈月传》编导们的“妙手安排”,梁冠提前几百年前,戴到了楚国大臣的脑门上,是不是“戴错帽了”呢?
梁冠是一种礼冠,有一梁冠、两梁冠、三梁冠、四梁冠、五梁冠、六梁冠、七梁冠、八梁冠之分。
汉代千石以下的小吏用一梁冠,中二千石至博士用二梁冠,公侯用三梁冠。五梁冠也诞生于汉代,但是因为不合礼制,正统社会不用,戴五梁冠的多为叛逆者。宋代后出现了六梁冠、七梁冠,明代出现八梁冠。
除了以上所说的头饰问题,《芈月传》中的服饰还有明显的清朝服饰的痕迹,例如披肩(又称披领)是清朝才有的服饰,它是清代帝后百官及其命妇所用的一种领饰,以绸缎为之,裁为菱状,上绣龙蟒纹样,并加以缘饰。是不是因为导演郑晓龙拍摄了《甄嬛传》,而将剧中服饰重新利用呢?
其实,在战国时期,汉族的服饰并不是很丰富,后世的很多款式服装,在当时尚未出现。当时人们的服装主要以袍服为主。
楚国的袍子款式有三种类型,其特点都是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下裳连在一起。最为流行的是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款至西汉时仍然流行。另外还有两款:一款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另一款则是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
当时的王后、命妇参加祭祀要穿礼服(祭服),主要也有三种:袆衣、揄狄、翟衣。翟衣是因为绣有翚翟、摇翟(也就是野鸡,古称翟)等图形而得名。这些礼服形制为袍,其中袆衣位居诸服之首,相当于君王的冕服,是祭祀先祖穿的。它是上下连属的袍服,隐喻女德专一。袆衣的颜色为黑色,用帛剪裁为翟(野鸡)形,上施彩绘,缝缀于衣上作为边饰,夹里衬白色纱縠(有皱纹的纱),以便显示出衣纹色彩。
揄狄为三祭服之一,是祭祀先公时王后所穿。其等级次于祭祀先王的袆衣,面料用青色,夹里用白色,侯伯夫人从君祭庙,照例无袆衣,而以揄狄代替。她们穿的揄狄面料则是用赤色,夹里用白色。
翟衣为三祭服中等级最低的一种。上自后妃,下至士人之妻,均可穿着。面料用赤色,夹里用白色。穿翟衣时,一般多用大带、蔽膝、足履赤舄(红鞋子)。
“袆衣、揄狄、翟衣”三翟与鞠衣、展衣、缘衣合称为六服。鞠衣面料用黄色,衬里用白色,嫔妃、公卿之妻朝会时穿这种衣服;展衣面料与衬里均用白色,无文彩,王后、卿大夫穿此衣专门用于朝见帝王及接见宾客;缘衣面料用黑色,衬里用白色,礼见君王时穿。
有关影视剧中服饰不符合史实的问题,由来已久。影视剧为了视觉效果,往往忽视历史的真实,又缺乏专业的服饰史学者指导,难免出现错误,该给编导们好好上一堂传统服饰知识普及课。
编辑:陈佳
关键词:《芈月传》 穿错服饰 戴错帽 后妃所梳高髻 汉末出现
 
   
 





 戛纳电影节将至
戛纳电影节将至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遭勒索软件袭击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遭勒索软件袭击 SpaceX发射“猎鹰9”火箭 将商用卫星送入太空
SpaceX发射“猎鹰9”火箭 将商用卫星送入太空 四川乐至千年"树抱佛"奇观病危
四川乐至千年"树抱佛"奇观病危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德国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德国 千年“鎏金铜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千年“鎏金铜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特朗普会见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
特朗普会见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 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新总理
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新总理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