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
日本《唐船图》所绘之“宁波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简言之,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古代风帆贸易的海上交通线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族群主要有:古代中国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西方殖民贸易者。
以古代中国为视角,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成熟于隋唐五代,兴盛于宋元明时期,衰落于清代中晚期。海上丝绸之路既包括国家管控的官方贸易,也涵盖民间自发的贸易形态。官方贸易以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为巅峰,民间贸易则以明代“隆庆开海”(1567年)为标志,曾一度达到极度繁盛的状态。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遗存是港口、沉船和贸易品。通过对此类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上古代族群、语言和宗教的交流,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上丰富而精彩的历史细节。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典时代的风帆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交通文明的智慧结晶,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季风与洋流则是影响海上航行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古代中国人、印度人、波斯—阿拉伯人很早就发现了季风的规律。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地区为例,每年的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风从中国东南沿海吹向东南亚;每年的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风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一带刮向中国东南沿海。正因南海海域的季风存在这样明确而守时的规律,古代中国航海家称之为“信风”。居住“季风吹拂下的土地”上的人们,利用季风规律,开展往返于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海洋贸易,冬去夏回,年复一年。风帆贸易的传统,使得“祈风”成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祭祀活动。泉州九日山的祈风石刻,便是这种祭祀传统留下的珍贵遗产。
洋流也是影响海上航行的重要因素。例如太平洋西岸的黑潮,是十分强劲的洋流,对古代福建、台湾海域的航行有重要影响。横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1565—1815),正是因为西班牙人发现了北太平洋洋流规律(即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洋流圈),才得以实现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之间的航行。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风帆贸易,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特征。首先,由于季风的转向与反复,使得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其次,季风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海洋贸易也具备了周期性的特征。如从中国东南沿海去东南亚,冬去夏归,一年一个周期;如从中国去往印度洋,则需在马六甲等候风向转换,再加一个年度周期完成在印度洋海域的航行,故郑和前往波斯湾等西洋地区,至少要以两年为一个贸易周期。最后,由于季风与洋流的影响,使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港口转口贸易的明显特征,即中国航海文献所称“梯航万国”,像阶梯一样一站一站地实现货物的转运,同时也使海洋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港口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
港口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遗存,包括码头遗迹、导航设施(航标塔)、海洋贸易设施(市舶司)、宗教与祭祀遗迹、造船厂以及窑址丝绸作坊等生产设施等。中国境内的主要海港遗址有广州港、泉州港、福州港等。海外的港口主要有越南的占城、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旧港)、马来西亚的满剌加(马六甲)等。西方殖民贸易时期形成的港口则主要有里斯本、开普敦、霍尔木兹等。
以港口为桥头堡,由不同族群主导的海上贸易活动形成了各自的贸易线路与网络。古代中国人的海上贸易线路,以郑和航海时代为例,其主要的海上航线为:南京—泉州—越南占城—印尼巨港—斯里兰卡“锡兰山”(加勒港)—印度古里(卡利卡特)—波斯湾忽鲁谟斯(霍尔木兹)。这条航线将环南海贸易圈、印度—斯里兰卡贸易圈和波斯—阿拉伯贸易圈连贯成一条国际性的海上贸易网络,进而延展至东非和地中海世界。进入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贸易者建立了有别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贸易航线,如葡萄牙人的贸易线路为:里斯本—开普敦—霍尔木兹—果阿—马六甲—澳门—长崎;西班牙人的贸易线路为:菲律宾马尼拉港—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秘鲁。澳门—马尼拉则是对接葡萄牙人贸易网络与西班牙人贸易网络的航线。
沉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沉船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世界范围内,从事海洋贸易的古典时代帆船,最典型的船型有中国帆船、阿拉伯帆船和西班牙大帆船。这三种船型,各有其特点:中国帆船使用水密隔舱、用艌料捻缝、用铁钉钉合船板;阿拉伯帆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棕榈绳等缝合船板;西班牙大帆船则承袭了地中海帆船的血统,以高耸的船首和尾楼甲板而著称,其舷窗的设计大大方便了商船的货物装卸(也适合作为战船火炮的射孔)。
中国帆船一般分为福船、广船和浙船三大类型(另有内河航运的沙船,但不适合航海)。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沉船,以福船为最多,如泉州古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所谓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福船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且船体大、吃水深、操纵性好,因而可作远洋运输船。据研究,郑和下西洋所造宝船,即以福船为基本船型。著名的新安沉船,发现于韩国海域,是从我国宁波港出发的一艘元代远洋海船,这种帆船的外形,可以从日本《唐船图》中看到。
从考古发现的贸易品看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板块之间交流的海上通道。由于自然资源与人文传统的不同,基于各自的地理单元,旧大陆形成了不同体系的文明板块,各板块的资源、产品、科技、宗教与思想存在自身的独特性,使交易与交流成为可能。因为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的大量外销,古代海上交通航线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等美誉;而从产品输入的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白银之路”“香料之路”的别称。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板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铜钱等;东南亚板块有名贵木材、香料等;印度—斯里兰卡板块有宝石、棉布等;波斯—阿拉伯板块有香料、宝石、玻璃器、伊斯兰陶器等;地中海板块有金银器、玻璃等;东非板块有象牙、犀牛角等(殖民贸易时代甚至“黑奴”也成为贸易品)。大航海时代以后,美洲的白银、欧洲的羊毛制品等也成为重要的贸易货物。
古代从海外输入中国的宝石,源出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却在中国明代墓葬中大量发现,尤以北京发掘的明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皇后合葬墓,下葬年代1620年)和湖北钟祥发掘的明梁庄王墓(梁庄王朱瞻垍与夫人魏氏的合葬墓,下葬年代1451年)为著。明墓发现的宝石,品种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祖母绿等(世界五大品类的宝石唯有钻石尚未发现,但文献记载有海外采购之举)。郑和航海文献详细记述了郑和船队在海外采购宝石的史实,如巩珍《西洋番国志》载:“(忽鲁谟斯)其处诸番宝物皆有。如红鸦鹘(红宝石)、剌石(玫瑰色宝石)、祖把碧(绿宝石)、祖母绿(绿宝石)、猫睛石、金刚钻、大颗珍珠……”特别是书中记述的宝石名字,还是按波斯语中的称呼来记载的。与梁庄王墓宝石一同出土的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西洋金锭”,生动佐证了这些宝石应该是从印度、斯里兰卡等产地或满剌加、忽鲁谟斯等交易市场购入的。
受沉船保存环境的影响,水下考古发现的沉船,出水文物多以瓷器为大宗。早在唐五代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烧造外销瓷器的窑场——长沙窑。逮及宋元明清,中国瓷器的外销形成了以龙泉窑、景德镇窑和漳州窑三大窑系为代表的产品系列;福建地区的德化窑、磁灶窑以及广东地区的西村窑等窑址,也有不少瓷器外销。有意思的是,有些瓷器品种的创烧,主要不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纯粹就是为了规模化外销,如以酱釉褐彩为特色的长沙窑瓷器、以白釉青花为特色的唐青花(河南巩县窑)和以程式化开光纹样为特征的所谓“克拉克瓷”(景德镇造,漳州窑仿烧)等。
上述窑口生产的瓷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沉船上都有集中的发现。如大量出水长沙窑瓷器的印度尼西亚“黑石号”沉船(共计出水长沙窑瓷器近6万件)、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诸窑口瓷器为主的“南海一号”、以漳州窑瓷器为大宗的“南澳一号”、以磁州窑瓷器多见的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等,皆属此类。目前正在发掘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使人们有机会亲眼目睹宋元时期海船陶瓷贸易的盛况,实属难得。
(作者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ぶ行乃驴脊叛芯克ぃ?/p>
编辑:杨岚
关键词:贸易 海上 丝绸之路 中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