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邹爱莲:清帝读书与执政
加强读书学习,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修身修为,提升能力,不论何时何事,不论对任何人,都是永远不过时的经验。
邹爱莲
演讲人:邹爱莲
演讲人简介:
邹爱莲,1955年生,山东省成武县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现为国家档案局巡视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御笔诏令说清史》(合著)、《清代的档案文书》(合著)、《金榜———通往紫禁城之路》,主编过《清宫台湾档案史料汇编》、《清代与东南亚各国档案史料汇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与《清代中葡关系档案》等,发表清史论文50余篇。
邹爱莲学术作品
编者按:
清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时期,其治世理政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与借鉴。清史研究专家邹爱莲认为,深入研究清帝的读书学习生活,是剖析清朝长久统治经验和走向灭亡教训的一把钥匙。
邹爱莲学术作品
■精彩阅读:
□总结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的读书学习经验,有专家认为可以归纳为:“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少年读书,重在培养兴趣,贵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重在打下基础,贵在读懂扎实;盛年读书,重在博览群书,贵在提高素养;老年读书,重在回眸人生,贵在融会贯通”。
□学习是人类前行的火炬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对一个执政者来说,持之以恒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是关乎大计的战略。从正面说就是:素养高执政稳,抓好学习是根本。从反面讲就是:学习不足知识差,知识不足修养差,修养不足眼界差,眼界不足理政差。
引言
众所周知,清朝不仅是距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今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跟清朝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特别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时期。所以,清朝许多治世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借鉴。
曾有专家统计,满族入关时共5.5万人,他们不仅以极少数人征服了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的明朝,而且入关后有效统治了268年,这个征服和统治的过程,有偶然也有必然,甚至充满了历史的传奇,很值得重视。
我从事明清历史档案管理工作30年,面对浩如烟海的清朝皇家档案,常常进行一些思考,综合专家的观点,我认为清朝能够长久执政的因素有许许多多,但从皇帝自身和理政的角度看,最主要的至少有8个方面:清朝皇帝大多比较勤政;边疆民族政策得当;政权交接过程稳定;外戚太监不得干政;官员管理制度严格;思想掌控严宽平衡;康雍乾三帝性格一张一弛促成的盛世打下了清朝长久统治基?。磺宄实圩陨硌靶扪?。在以上这诸多因素中,我认为清帝的学习修养更重要??梢运?,前7个方面因素的形成,都和他们重视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有很大关系,而清朝最后的灭亡,则和清朝皇帝只读中国的书不读世界的书,只学四书五经不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所以深入了解研究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是剖析清朝长久统治经验和走向灭亡教训的一把钥匙,是清史研究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清帝的读书制度及读书生活
清朝入关后有10位皇帝,其中5位成年继位(雍乾嘉道咸),5位幼年继位(顺康同光宣),所以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幼年皇帝和皇子皇孙的培养教育,二是成年皇帝的经筵典学。
幼帝和皇子皇孙读书学习——严格要求。一个王朝的兴衰继绝,脉脉相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中国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培养,而清朝比起其他各朝来,更为重视,抓得更紧,也做得更好。不仅如康熙所说,清朝“宫中无不读书之子”,而且他们所受教育,系统完善,个个学有所长。清朝对皇子皇孙的学习教育制度,有以下特点:
1.皇子均较早入学———6岁入读上书房。清朝从康熙朝起,对皇子皇孙的学习有了严格规定,即皇子6岁入学,“就师读书于上书房”。当时的6岁是指虚岁,实际上也就是5周岁。康熙朝第一个6岁开始读书的是皇太子允礽??滴跞衔桓鋈擞啄晁林?,将会终身受益,七八岁所读之书,五六十年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读之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
2.上课时间———寒暑无间少假日?;首踊仕锩窃谏鲜榉坷锏难跋嗟毙量?。每天“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也就是说,皇子们每天凌晨3点至5点就要到书房,一边早读一边等师傅,5点至7点,师傅到书房后开始上课。年幼的课程简单,可以在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下学,但其他的一般要到申时即3点至5点下学。
3.学习内容———文武满汉课目多。清朝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皇帝皇子所读之书,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皇子读书一般先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进行启蒙教育,一边学识字,一边学句读;再学《四书五经》;之后学《帝鉴》、《资治通鉴》等;幼帝还要加上学读奏折。做文章则先从作对子开始,进而再作诗、再作论,循序渐进。除读书、作文外,还有写字、骑射、学习满文、蒙文、算术等课程。到光绪时期,还要学习英文。所以,单从经史子集诗书画,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内容来讲,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也没有清朝皇子学的多。
4.要求———读书百遍尚嫌少。学习《四书五经》对小皇子来说,实际是很难记忆和理解的,清朝皇帝学习的办法并无捷径和诀窍,主要是强记硬背,反复练习,由多而精,由博而通。如康熙时期自己读书和对皇子皇孙的读书要求都是读书要读120遍,背书也要背120遍,写字要写几十遍,诵读经书要达到“纯熟舒徐,声音朗朗”,对经义讲解要达到“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
5.督促———慈师严父督察紧?;首幼魑紫纫Ω档?,但师傅管教有度,并不敢太过,重要的是要随时准备接受皇帝的突然检查。比如雍正做皇帝后将皇子读书的地方定在乾清门内东侧南庑,这里离皇帝办公的地方乾清宫很近,便于随时稽查皇子的读书情况。
成年皇帝:刻苦自学———无人监督自加压。对于成年皇帝来说,他们的职责是治理国家,但是在理政的同时,一刻也未放松过读书学习,并且自觉加压,自己给自己做了许多的约束和规定。
1.早起天天读“宝训”。根据清宫档案记载,除特殊日子外,清朝皇帝大体都是每天早晨4点半至5点起床,洗漱、请安、拜佛毕,就进行早读或御门听政。清朝皇帝早读的“宝训”就是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就是前代各位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则是前代各位皇帝统治时期治国理政的编年大事记。
2.隔一天一次日讲。所谓“日讲”,即由侍讲官给皇帝讲解经史。日讲没有太多的礼仪和形式,讲官在讲解的过程中,皇帝可以随时提问,也可以和在场人员一起讨论。在康熙起居注中,有许多康熙和讲官问答的生动事例,很能给人以启发。如有一次康熙问讲官“天下何物最肥,何物最瘦?”讲官答,“最瘦于豺狼,最肥于牛羊。”康熙听了不甚满意,又问大臣张玉书,张玉书答,“臣以为天下最肥莫过于春雨,最瘦莫过于秋霜?!笨滴跆烁锌溃按四苏嬖紫嘁?”
3.半年一次经筵。经筵之称始于宋朝,清朝开始经筵是在顺治十四年,日期略早于日讲。经筵和日讲有一些不同之处,如日讲只讲给皇帝听,经筵则各部院官员都参加;日讲是经常性的,或隔日进讲或日日进讲,经筵则间隔周期较长,每半年举行一次,分别在春季2月和秋季9月;等等。直到光绪朝,经筵一直坚持举行。
4.刻苦自学。清朝皇帝读书学习,最多的时候还是自学。在宫里,清帝一般每天有两次自己读书学习的时间,一次是早晨5-7点起床、洗漱完毕读《宝训》,另外,午休后也是他们自己学习及作诗著书的时间。清朝皇帝自学的精神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刻苦努力,二是坚持恒久。就刻苦来说,顺治和康熙这两个皇帝为发愤读书,都曾累得吐血。
总结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的读书学习经验,有专家认为可以归纳为:“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少年读书,重在培养兴趣,贵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重在打下基础,贵在读懂扎实;盛年读书,重在博览群书,贵在提高素养;老年读书,重在回眸人生,贵在融会贯通”。
读书对清帝执政能力的影响
由于严格的培养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清朝皇帝比起以往各朝来,大多学识渊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但是由于他们每个人生活时代、读书环境不同,悟性资质、刻苦努力程度不同等,读书学习的成效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在他们的执政能力上。
从清朝四个统治阶段看。清朝入关后共268年,加上入关前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1644年顺治入关的60年,共13朝12帝328年,可以划分为兴盛衰亡4个阶段,以大事为标志划分为:
兴:1583—1683年。从努尔哈赤1583年以13幅遗甲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了南中国,共100年。
盛:1684—1763年前后。从康熙二十三年到乾隆中期1763—1773年前后,约100年。统一北疆,确定了全国版图,清朝社会经济文化均达到鼎盛。
衰:1774—1895年,从乾隆四十年前后到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失败,约110年。
亡:1896—1911年,从光绪二十一年后到宣统三年,约15年。
从这4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兴盛时期的皇帝,普遍比衰亡时期的皇帝学习修养好。清朝兴起时期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终日南征北战,但都很善于联系实际学习。入关后到乾隆的几位皇帝,都有创业兼守成的任务,特殊的环境使这几位皇帝不仅饱读儒家经典、知识丰富,而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乾隆以后守成的皇帝,则都是纯粹的书斋书生,没参加过大事,读书范围也局限于四书五经。
由此可见,清帝的学习对执政和统治有很大影响。清朝由盛转衰,确切的年代应该是乾隆二十七年,明显标志是乾隆思想上不再进取,其“元旦开笔”是最有力的史料证明。清朝从康熙开始,仿照民间习俗,皇帝每年元旦早起写开笔吉字,把当年最想实现的心愿书写下来??滴?、雍正及乾隆在乾隆二十五年平定回疆之前,每年都有新祈求,但此后乾隆时期的30余年以及嘉庆一朝的25年,他们的祈求再无任何变化。有的专家认为:清室中衰,实始于乾隆后期,“内坏于和珅,外坏于??蛋病?,而乾隆实负总责。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如果看了乾隆和嘉庆的元旦开笔,就会加上乾隆思想变化的因素,因为追求的停止,表明思想僵化的开始,思想的僵化,则预示着衰落的开始。
从治国方略制定看。清朝各种治国方略主要汇总在清朝五部会典,分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时期编纂,也就是说,一些重要的政策都是在清中前期形成和制定的。
1.边疆民族政策。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边疆民族政策实施最得当的朝代。归纳其方针策略,主要有三:笼络、控制与管理。在笼络方面,如在宗教政策上,他们采取的是尊其教、重其俗的政策,包括加封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等。在控制方面,主要用年班制度和朝觐制度,掌控蒙古王公的行动。在管理方面,清朝根据地域等多种情况对边疆民族采取了多种方式———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制等。
2.官员管理制度。清朝对官员有一套十分完备的任用考察监督管理制度,如上任前的引见制度;任官500里的回避制度;三年一大计、五年一京察的考核制度等。
3.后宫管理制度。清朝能够统治268年的一条重要原因,是后宫安宁,没有出现封建王朝惯于形成的太监干政、后妃干政或外戚篡权现象。清朝前期虽出现孝庄皇太后佐三代君王定江山的事情,但她自己始终没有走上前台。清后期出现了慈禧皇太后,开了后宫干政参政先河,但她始终依靠的是爱新觉罗兄弟,即便如此,这也是清朝衰亡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盛世没有太后干政现象。
4.政权交接制度。政权交接时期,往往是政变多发时期,清朝经过顺康雍三朝政权交接的激烈争夺,到雍正时期,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从而保证了此后各朝政权交接的稳定。
上述这些有效的政策制度、治国方略多制定于康雍乾时期,而嘉庆之后,不仅没有根据世界变化的新形势提出新的执政方略和有效对策,反而对过去一些好的“祖宗家法”和制度没有继续严格执行。如康熙时期每年都要到避暑山庄接见蒙古王公,乾隆共去过山庄40次,嘉庆去过8次,道光之后,去的越来越少,同治以后,一次没有再去,外八庙失去了联系蒙古王公的功能。
从对大事要事处理看。我想举两个例子,一是内事,一是外事,虽然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同样的事情不能完全相比,但还是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决策和能力。
一以治河与理漕为例。治理黄河曾经是许多帝王都感到头痛的大事。总结康熙朝治黄的经验,一是亲自调查,分出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任用能人,尽管多人参劾河道总督靳辅,但经过亲自下河现场考察,他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任用靳辅;三是认准的事情,百折不挠。嘉庆年间在治理黄河问题上出现过和康熙朝雷同的情况,嘉庆皇帝为此也下了很大功夫,下拨许多经费,但屡屡换人不得要领,之所以如此,还在于他从未到过河工现场,都是在宫里听汇报,并不了解实情,以致黄河问题出现了“欲求两治,转至两妨”、“徒费帑金”的局面。这说明嘉庆面对治河难题,其胆识、毅力与用人眼光都远不如康熙。
再以台湾和琉球问题为例??滴醵?,在收复台湾中,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施琅,调总督姚启胜管后勤;再听从施琅意见,留台置县,从而不仅收复了台湾,而且对台湾开始了有效管理。而到了同治十一年,日本以台湾“番民”杀害了琉球难民为由,出兵台湾。实际当时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解决问题应该是中国和琉球间的事情,另外,中国当时兵力、国力都强于日本,但在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还向日本赔偿了50万元军费,从而开启了日本吞并琉球、侵略中国的野心。
为什么清中前期国家强盛皇帝执政能力强,而后期国家衰弱皇帝执政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前中期的皇帝知识广、素质高、底气足、能力强,而知识、素质与底气、能力的来源,在于学习。
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方面,除已经谈到的刻苦的精神、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外,还有4点:
1.学思结合,融会贯通。清朝皇帝读书,既重视读,也重视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能做到不读死书,不信空文,用康熙的话讲就是“读书务求实学”,“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所以,皇子读书,要求诵读与讨论,二者不可偏废。经筵讲学,皇帝的提问,实际也是他自己已经有了思考和看法,再向讲官咨询,看能否和自己的观点相合。
2.读书注意读出书的神韵。书不在读长篇,在有内涵,能给人启迪??滴跛邓职僚费粜薜摹对鞑杂场罚?15字,认为“题虽小,喻谗人乱国,意极深长,每喜读之”。
3.知行并重,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知书穷理与实践实行上,则既重视知,更重视行。当从书中或其他地方学了一种新的知识以后,康熙常亲自参与试验,如学算术他要演算;测量全国地图,距离他亲自核对;自己在丰泽园种试验田,种的水稻常用来赏赐大臣。
4.学著结合,注意不断总结和提高。清朝皇帝不仅爱读书,也十分重视著书、编书。清朝皇帝指令编著的书和个人自己的著述,在中国历史上是平均最多的,如汇编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皇帝个人的著述如《御制诗文集》、《谕旨汇集》等,其内容信息都超过以往各朝。
清朝统治268年,在中国历史上算是长久的,但是能不能执政时间再长一些?面对一些后进国家的迅速崛起,为什么清朝帝国迅速走向了灭亡?如果深入思考,众多历史原因之中,清帝读书学习的一些不足应当列在其中。那就是,在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中,有几个致命的问题:
1.只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没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只读了中国的书,没读关于世界的书,没有开眼看世界。翻开清朝皇帝读书的记录,除康熙自己读过一些西方数学、地理、医学等书籍,光绪学过英语,读过一些西方的书之外,其他皇帝都没学过西方文化,即便个别皇帝学习过西方文化,也仅局限在宫中了解。当乾隆中期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等等,而这时的清朝皇帝还沉醉在天朝大国梦中,抱守残缺,只读《四书五经》,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所以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最后被侵略、被瓜分。
2.中后期纯书斋的学习脱离实际,为读书而读书,只为竞争上岗当皇帝而读书,很少考虑为治世而读书。清朝从雍正时起,政权基本稳固,皇子皇孙有了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也失去了参加社会实践、在大风大浪中锻炼的机会,个个都成了纯书斋里长大的书生,加上从雍正朝起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虽保证了在传位过程中政权的稳定过渡,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不选皇太子,不公开竞争,只要老皇帝看中,就能当皇帝,所以清朝中间阶段的几个皇帝,从嘉庆开始,个个都是听话型、保守型,他们好好读书,都只是表现给老皇帝看的,实际执政能力却不行。所以只能使清朝沿着衰亡的路走下去。
总结清朝皇帝学习和清朝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关系,我的体会是,学习是人类前行的火炬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对一个执政者来说,持之以恒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是关乎大计的战略。从正面说就是:素养高执政稳,抓好学习是根本。从反面讲就是:学习不足知识差,知识不足修养差,修养不足眼界差,眼界不足理政差。
清朝历史的一页早已翻过,但他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永远值得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特别是加强读书学习,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加强读书学习,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修身修为,提升能力,不论何时何事,不论对任何人,都是永远不过时的经验。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邹爱莲 清 帝读书 执政 治世理政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