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人民日报10月26日署名文章: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任仲平
?。ㄒ唬┙鹎锏谋本芑岣舜刺乇鸬钠诖?。
10月26日至29日,正在这里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谋划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之路,这是举国乃至举世关注的议程。
在中国人的眼里,六十年一甲子,寓意轮回与更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6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新一个五年规划,我们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航程?
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风云际会的节点,举足轻重的大国,谋篇布局的规划,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个十月会释放更多信号,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注入强大的信心。
?。ǘ┰诒本?、在浙江杭州、在湖北武汉……人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时,对各地的规划展览馆很感兴趣。“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发展之路上,规划的确至关重要。
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渐成形。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手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而关于未来中国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早已开始。
广东深圳,在邓小平铜像下思考改革的方位;北京中关村,在数字世界里推动创新的浪潮;陕西延安,在黄土高原的窑洞中探讨扶贫的路径;吉林长春,在老工业基地谋划转型升级的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及20多个省份,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仅仅在2015年,围绕“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曾与18个省份“一把手”座谈。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路观照现实国情,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与下的对接中,谋划中国的未来。密集的调研、频繁的互动,不仅让“十三五”规划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凸显这一规划的重要意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十三五”规划的五年,恰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特殊而关键的五年。
如果说“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就是战役部署。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定位坐标、主轴和方向,这一规划必将写在中国大地、写入时代进程。
?。ㄈ┱馐且桓瞿腿搜拔兜南附?。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讨论时谈到,“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两会一结束,在会见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时,总书记主动提及“十三五”规划,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规划中我们会找到中欧合作的契合点和新机遇”。
的确,“十三五”将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中国。“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约30%来自中国”?!督鹑谑北ā肥紫闷缆墼甭矶?middot;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十三五”蓝图关乎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左右世界经济能否复苏向前”,这就是为什么观察家们要将十八届五中全会称为“关键性会议”。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经济从“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边缘,到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间蕴藏了多少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和发展的突破。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的时间节点回望,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的分量日益显现。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分步骤、多层次地走向逐步开放新格局。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中国经济航船扬帆驶入更广阔的水域。
今天,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逐渐适应自己新的角色——世界经济版图的变革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者。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构建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在中英工商峰会上强调,“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正是这条“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涵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30%,成为中国构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之路最好的注脚。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十三五”规划不仅要擘画未来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也将对完善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产生重要影响。
?。ㄋ模┟嫦蚴澜纭⒚嫦蛭蠢吹闹泄?,即将走进又一个发展周期。
回首“十二五”,我们抓住了关键时期,打赢了攻坚之役,赢得了战略机遇。在全球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妥善应对“三期叠加”的挑战,高位跃升带来年均近8%的增长;在建立起覆盖13亿人的全世界最大社保网之后,不断提高兜底水平;“十二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经济发展驶入“绿色化”快车道……改革开放和复兴之路的现实方位,被标示得格外清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经济的升级转型总是比想象更困难,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会更复杂。如果说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时,中国以9.6亿人的超大规模拉动了经济起飞的巨轮,抓住机遇创造了中国奇迹;那么今天,面对13亿多人口的巨大基数,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现代化进程,我们所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机遇。
今天的中国,仍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些来自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挑战,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硬骨头。连《纽约时报》也感叹,“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建立在对“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上,建立在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体察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对发展的深入思考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五)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不久前,中国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 6.9%的增速好于预期。虽然仍有人偏好各种版本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和“硬着陆”预言,但越来越多人开始以更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的“大势”。“中国领导人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书《与中国打交道》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说,“这也正是我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所在。”
“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让经济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保持着增长“稳定感”。从打破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自我革命、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经济增长“负资产”,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点燃经济动力“新引擎”,我们以有力的宏观调控、合理的风险应对、积极的结构调整,在“十二五”前4年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农业实现“十一连增”,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新常态下,换挡不失势、量增质更优,新的动力在聚集、新的活力在迸发,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自我调整、主动调控背后,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是对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是对中国未来的强大自信:“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 第一个百年目标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