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国网事:透视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现状
原标题:中国网事:透视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现状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其中女童2800多万。
她们,被称为“留守的花蕾”。
除了那些极端恶性事件,大多数留守在农村的女孩,默默成长。她们,有的衣食住行都依赖爷爷奶奶,有的需要独自面对生活,有的遇到生理问题不知道该求助谁,有的则因为家庭变故、顷刻间沦为“事实孤儿”……她们的共同点是——内向,敏感,渴望父母的爱。
让她们开口,很难
湖南邵阳“无妈乡”——黄荆乡的黄春花,面对陌生人,始终低着头,问好多个问题,才会偶尔回答一两个字。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见过。
“你有什么愿望吗?”
“……”
“那,你想不想爸爸妈妈?”
“想。”
“知不知道你妈妈去了哪里?”
“……”
“想去找你爸爸吗?”
“……”
“说啊,说想啊,让你爸爸寄钱给你,给你买衣服,买新书包。”一旁的奶奶忍不住插话,春花却始终低着头,眼神里露出一丝慌乱。
根据当地最新的统计,“无妈乡”有120多个“失母儿童”,他们很多都像春花一样沉默。
沉默和敏感不仅源于亲情的缺失,也来自于群体的压力。一些留守女童在生活和学校的环境里,常常遭受隔离、歧视。
广西都安12岁的留守女童燕子(化名)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她和妹妹会被同学欺负,有时甚至被莫名其妙地“隔离”。“没有人跟我们玩,就是我们几个自己玩。”她说。
燕子的邻居、10岁的留守女孩飞云(化名),看到燕子姐妹在接受采访,她第一反应是跑回自己家中,躲在房间里不敢见陌生人。
也有开朗的孩子。
比如“无妈乡”14岁的张娜(化名),面对记者笑得很轻松。但只要提及爸爸、妈妈,她就会言辞回避。
对于爸爸,张娜只用“不怎么关心我”来评价。对于妈妈,她嘴上说“不是很想”,脸上却挂了泪水。她说:“同学们在一起玩,只要有人说起妈妈,我就会默默地走开,不想听。”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呈现“性别差异”,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女童均普遍高于男童。
白皮书中还提到,调查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
她们更需关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此前一档电视节目,一名留守儿童凭借这首《我想有个家》,唱哭了台上台下所有现场人员。
在关于留守女童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家,却常常是空荡荡的,甚至是破碎的。
在广西都安,8岁的留守女童菊子(化名)独自守着一栋单层面积100多平米的大房子。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姐姐、哥哥都在外读书。她常常赖在同是留守女童的堂姐家,自己那个空荡荡的家,她不愿意回去。
“无妈乡”的张娜,几年前有了一个后妈。她曾在暑假被接去与爸爸和后妈生活了一段时间,但“那个家”没有给她留下太好的印象,反而让她有一丝厌倦。“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她(后妈)也不是不好,就是不想(和他们在一起)。”张娜说。
分析诸多留守女童自杀的案例会发现,无论是贵州毕节还是安徽潜山,那些女孩并非生活异常穷困,反而在当地还是生活条件不算差的。而她们结束生命的原因,更多是心理问题。
构筑心理关护的防线,涉及所有留守儿童,而一些地方,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都还不完全掌握。
青海省妇女联合会儿童部部长王瑞菊告诉记者,目前在青海,留守儿童的资料尚存较大空白,0至6岁留守儿童没有总体数据,6至14岁留守儿童尽管有数据,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档案。“现在急需补上留守儿童基础资料这块短板,尤其是双女户、多女户中的留守女童,应当专列档案、重点关注。”王瑞菊说。
在贵州毕节等地,留守儿童“建档建卡”、精准管理等工作早已进行,但正如当地相关人士所言,如何确保在此基础上监护到位、责任到位、关爱服务到位、保障救助到位,依旧是考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留守女童 生存现状 中国农村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