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明清官窑风光不再 宋瓷屡创天价 背后有玄机

观察今年春拍内地和香港的瓷杂板块交出的成绩单,结论可谓差强人意,曾在几年前屡屡刷新高价纪录的明清官窑风光不再,而一直被边缘化的宋瓷,近两年屡次拍出过亿的价格。有部分市场交易资深从业者认为,从明清官窑到宋瓷的板块轮动,皆是联手炒作的结果。
细数内地和香港今年春拍的瓷杂板块,明清官窑虽然仍是主打,但是今日光景仍旧不能与2011年前相较量。2010年的秋天,“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亿港元刷新当时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之世界拍卖纪录。而仅仅一个月后,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馀转心瓶”又在英国拍出5.54亿元人民币,再次改写纪录。
明清官窑从2011年前后至今的“由盛及衰”, 在古董瓷器资深行家曾波强看来,除了实体经济不景气之因素外,更是因礼品市场被“腰斩”所致,“赠送的行为不像行家,行家收藏或投资会作理性思考,计较回报,而送礼者的投资动机导致市场不理性的高价出现”,不过曾波强对明清官窑的未来依然抱有信心,“其实从1993年中国内地有了自己的拍卖公司算起,艺术品市场大概五到十年就会经历一个高潮到低谷的轮换。总体观之,特别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精品官窑的价格其实一直没有跌过,这种市场低迷又不是第一次出现,只不过是成交不活跃而已。”
广州瓷器藏家冯玮瑜去年买了一件明宣德甜白釉的暗刻花莲子纹碗,和三年前在佳士得的拍卖价是一样的,“对于卖家而言,亏掉的不过是佣金部分。”他对明清官窑同样抱持信心的态度,认为“这个调整的幅度其实比字画市场要小多了。”他直言这几年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在调整,瓷器也很难独善其身。“天价”变少,主要因为藏家惜售,由于真正的精品瓷器出现得少了,买家也会更加谨慎,看得更加仔细,不似几年前衝动,导致成交量也在明显减少。“但即便如此,相对于中国书画,明清官窑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健。”
海外藏家退场
和内地藏家表现出来的淡定心态相比,专注于海外市场的行内人态度并不乐观。香港古董商人、牛津亚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费吉回忆曾认识一位资深藏家,“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拿覑不到三千万的资金于香港、伦敦、纽约到处跑,只买不太热门的清朝官窑器。当年大热的清官窑是康、雍、乾时代的青花器、粉彩器,单色釉和中、晚清时期的器物还少人问津,价格亦便宜。但最近几年,这位藏家认为热钱太多,官窑已到了‘疯价’,所以开始不断出货。”从2013年开始,费吉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明清官窑拍卖会上,香港和外国的资深藏家差不多绝迹了,举牌竞拍的人绝大部分是内地炒家和新进收藏家。而纵观这几年拍场中的“天价”拍品,送拍者大都是海外藏家。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早年用较低的价格收购大量品相精良的中国瓷器,这几年将它们抛向市场,获得国人热烈追捧,接连拍出惊人的价格。
日本的山中商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大量购入明清官窑,玫茵堂的Zuellig兄弟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他们在新加坡的合伙人购买中国瓷器;而不能不提的更有伦敦古董商埃斯肯纳齐,很多人认为,明清官窑的飙升就是由他而起,回忆录中,1997年,他在香港的拍场上花费5,000万港币以上竞买清三代瓷器,引发香港、台北、纽约、伦敦等地的古董商、藏家及新进场的投资人和投机分子纷纷效仿,明清官窑由此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走势。
但细观最近几年,很少再听到这些瓷器最早的收藏“大师”继续进场搏杀的新闻了,反而是“玫茵堂”专场、“山中商会”专场、“坂本五郎”专场在各大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2011年,玫茵堂曾以2亿港元售出了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而这个胆瓶其实正是埃斯肯纳齐在1997年花992万港币购得的“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稚鸡题诗胆瓶”。不到20年的时间裡,它的价格翻了20多倍。
再掀“宋瓷热”?
“明清官窑前几年的飙涨,其实是‘洋人联手炒作’。中国买家投资境遇和股市是一个道理,‘洋人’是庄家,而中国藏家就是散户。”一位古董经纪人说,这几年的“宋瓷热”,其实和几年前“明清官窑热”背后有同样的逻辑。炒作明清官窑的“大师”,将明清官窑几乎卖尽,所以目前的宋瓷市场亦是一种翻製。
对于接盘一说 ,很多内地藏家却不以为然,指出“暗箱操作”没那麽容易,“古董瓷器不像字画那麽容易进行‘暗箱操作’,一个庄家只要资金雄厚,就可以通过买断某个画家作品的方式获得定价权。但无论是明清官窑还是宋瓷,一是年代久远,二是分佈分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师’有能力操控整个板块。而且流传有绪、品相完美的瓷器每一件都具有特殊性。”冯玮瑜对记者说。她更倾向于相信,从明清官窑到宋瓷的板块轮动,背后很大的动力是来自于藏家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明清官窑距离我们的年代更近,所以藏家在审美上接受更容易。但随覑藏家的不断成长,宋瓷那种阳春白雪的简约之美会凸显吸引力。”
曾波强也对“做局”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外国藏家并不掌握定价权,瓷器的价格其实是中国人自己‘抬’起来的。”曾氏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中国藏家不喜深入分析思考,而是“迷信”某个“概念”,而后抢购,与收藏本质背道而驰的做法,才是酿成“悲剧”的本源。“前几年追捧明清官窑,认为明清官窑和皇帝相关,就出现疯抢。不知官窑裡面也分品级,不同等级的官窑有天壤之别。现在很多买家,真的瓷器没见过几件,只是跟覑某些简单的概念上场买东西,买进一些低档官窑,再遇市场不好,怎麽可能不‘砸’在手裡?”曾波强指出,在这轮调整中,真正价格被“腰斩”的就是这批档官窑。(张梦薇)
编辑:陈佳
关键词:明清官窑 风光不再 宋瓷 屡创天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