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聚焦公路收费:八成受访者反对长期收费 三成认为政策多变
二、 网友表示延长收费不理解、难接受
相比于媒体对《条例》修改中宏观问题的讨论,网友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
新华网调查显示,79.8%的被调查者不同意高速公路长期收费。
《人民日报》文章《民众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焦虑”在哪里?》明确指出,大家讨论的焦点在于到底该不该延长收费,以及用何种方式收费。更为关键的是,公众忧虑“高速公路的收费不透明,一些地方的交通与基建领域腐败多发,甚至几任班子‘前腐后继’。这样,再‘长期收费’,会不会养肥了更多蛀虫?”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结合新闻跟帖、微博讨论等相关数据,分析出网友的观点分布如下。
31. 5%的网民直接表示政府在公路收费政策的制定中“朝令夕改”,延长收费确实难接受。网友“@凋零人不知”称,“如果改革只刻意维护公路建设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而忽略公众的诉求与利益,这不仅不利于收费公路的整顿,还会助长某些经营者变收费公路为聚宝盆的想法!”网友“顾扯淡”谈到,“政府直接说‘我们要继续收费,之前承诺的不算’就行了,不用说那么多!”
对于公路收支账单,26.1%的网友呼吁公开。网友“@ET-RR”说,“交费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监督。”“@尚山右水”也提到,“收费的确有其合理性,关键是要公布收费支出的账目,这个才是核心问题,否则公路蛀虫将有恃无恐!”而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复收费问题,16.4%的网友也表示关注,如“@雾霾里练眼神”抱怨,“一边汽油费改税,一边征收车辆购置税,另一边公路收费,三只手抓三只手都硬啊。”“@实话实说”表示,“现在养路费已用燃油附加税代替了,再征养路费违反税不重征法则。”
针对延长收费,13.5%的网友期待可以降价。“@Open刘”等网友明确表示,“降低收费到现有的25%能接受。”而对于道路质量,8.7%的网友希望质量提升,拥堵减缓。“@做人要有原则”就感叹,“收费没问题,但能不能修好点?少堵点?”
此外,2.4%的网友表示延长收费可能是为了减少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占比极低。
三、 政府回应难消质疑,后续推进任重道远
面对媒体对《条例》合法性、合理性的多方质疑,以及网友对高速公路延长收费的诸多不满,交通运输部虽然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形式进行了回应,但舆论反响并不理想。现在《条例》还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后续能否持续推进仍有待观察。面对如此大的舆论阻力,有关部门到底何去何从?
■ 论证合法性是首要前提
《条例》修改是否有违《公路法》、《立法法》仍有争论。试想,若国家部委发布的条例与现有法律相悖,实为讽刺。目前,有关部门首先需要正视质疑,借助专家等法律资源论证《条例》是否合法。若合法,要向公众解释合什么法,合哪条法。若不合法,则要反思《条例》修改的正当性。
■ 公布“明白账”说明合理性
在合法性论证通过的前提下,才能谈合理性。不论是媒体、网友,对高速公路“因亏而延”的理由并不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过于宽泛,几个总收入、总支出的数据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另一方面,公路“蛀虫”屡见不鲜,舆论对贪腐的忧虑随延长收费而增长。一句话,就是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完善。交通运输部要想扭转舆论颓势,根本问题是要逐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资金监管体系,让公众看到“明白账”,才能期待其对相关政策的理解。
■ 引入第N方增强可信度
引入第N方,是合法性论证、合理性说明的手段问题。现在看来,交通运输部对《条例》的说明、论证处于自说自话的阶段,“为自己代言”。要想破除这种怪圈,需要引入公众、学者、专家、企业等多方利益代表,将合法性论证清楚、合理性说明清楚。只有营造出平等、协商的氛围,才有可能获取舆论理解、民众信任。(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供稿 执笔:付萌 要雪峥 马腾 制图/李晓军)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公路收费 长期收费 政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