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读懂成思危的“危言大义”
原标题:读懂成思危的“危言大义”
怀念一位智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的思想化作现实的启迪。对刚刚离世的经济学家成思危,惋惜追悼之余,人们更要认真回味他留给世人的忠告,并读出个中深意。
成思危今年5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被视作他的“告别之作”,文中对坊间盛行的“阴谋论”表达了明确的警惕和忠告。成思危写道,“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担心,但更多主张‘阴谋论’的人有着不同动机。”
就在这番话面世后的一个多月,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一次空前震荡。人们应该记得,在股市最不安的那几天,坊间出现了不少千奇百怪的“阴谋论”。不假思索地怒揭“外鬼”、狠批“内贼”,一度是很多人的下意识选择。但这样的过度阴谋论并没有确凿证据,有的甚至只是一些人的臆断;对其的一味追随,却可能掩盖许多原本值得反思的真问题。
经历过这些再来看成思危的提醒,不能不佩服老人的远见。成思危当然不是要做股市的预言家,这番言论之所以发人深省,并且在一轮波动过后更值得品读,恰是因为其点出了发展中某种共通的真理。
不唯“阴谋论”,当然不是全然无视“阴谋”的可能。今天的国际格局中自有竞争和较量,金融领域也不乏“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就意味着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金融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但准备好“应战”,并不等于目中“所见皆战”,更不等于将一切风险、隐患和弊端全然归罪于外在的“阴谋”——这既不符合客观现实,更不是改革应有的态度。
作为金融改革的长期践行者,成思危深知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不在“罪外”,而在“求己”。他曾无数次呼吁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水平,呼吁以改革来革除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对自己最倾注心血的创业板,他也不留情面地直言其中“企业创新不足、估值过高、虚假信息和内幕交易”等诸多问题。显然,一味怪罪“阴谋论”,不可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如同成思危在“告别之作”中所写的,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还是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无法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就金融论金融,这已是极具说服力的战略观。而这番忠告的意义,更在金融之外——任何领域的改革事业,乃至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面临着一个“求己”的问题。改革知易行难,多有阻挠障碍。有时候问题解决不了、进度推不下去,或是改革触及了自身的利益,人们便很容易去寻找外因,包括归罪于这样那样的“阴谋”。岂止金融,“阴谋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市场,甚至被一些人视作屡试不爽的挡箭牌,成为逃避自身责任的“万能理由”。
前些日子重回公众视野的前“五毒书记”张二江,谈及昔日玩弄女性的腐败举动,称其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原来连官员的腐败,都是别人的“阴谋”在作祟呢。但这番话透出的某种潜意识,却不能简单当作笑话。防“阴谋”之心不可无,但“万事皆阴谋”的思路同样不可有。不然的话,连自身的责任使命都忘乎所以,一切又将从何谈起?
回到成思危的“最后忠告”,读懂它的内涵,就是要重拾一种“反求诸己”的意识,将必要的重心放到自我革新上来。许多人悼念成思危,为他的名字添上“盛世思危言”的注解。老人本人认不认同这种“解名”,我们已经无从获知;但把握其“危言”背后的大义,进而对改革事业有所助益,一定是他所乐见的。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成思危 危言大义 A股 股市 创业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