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僵尸肉陷真假“罗生门” 专家:更应关注走私冻肉
更应关注的走私冻肉
“肉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僵尸肉”是否存在,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尚不明朗。不过,“僵尸肉”这个被新造出来的网络词汇的舆论效应却是惊人的。截至昨晚,与之相关的百度搜索条目已达到4300万个,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随着今年6月“僵尸肉”这一名词被使用到媒体报道中,各地也掀起了一轮针对走私冻肉的查处高潮。近一个月来,各地先后曝出多个查处“僵尸肉”和销毁“僵尸肉”的消息。北青报记者逐一核实发现,此“僵尸肉”非彼“僵尸肉”,只是很多走私冻肉均被冠以了“僵尸肉”的说法。
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先后联系了近期发布查处“僵尸肉”消息的单位,除了个别单位暂未回复之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只是在媒体报道中使用了“僵尸肉”的概念,查获的走私冻肉并不是“僵尸肉”。例如,有媒体曾发布题为《澜沧江边防大队查获330吨“僵尸肉”》的报道,但文中只提到“走私冻品”的概念,并没有涉及“过期肉”或“僵尸肉”的内容,记者致电云南省澜沧边防大队,工作人员表示查获的冻肉中确实有过期肉,从肉上的标签可以直接看出日期,过期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但绝对不是“高肉龄”的“僵尸肉”。
截至6月23日,全国海关共查证走私冻品42万吨。一名海关工作人员介绍,提到“僵尸肉”公众多认为是过期很多年的冻肉,例如报道中1967年的凤爪等。工作人员表示,“僵尸肉”多为走私品,但并不意味着走私冻肉就是“僵尸肉”。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过期的走私冻肉并非罕见,“即使否定了‘僵尸肉’也不代表走私冻肉是安全的,因为过期肉同样有安全隐患。”
一位食品安全专家表示,“僵尸肉”受关注度高体现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不过对于“僵尸肉”个案真伪的探讨意义不大,公众更应该关心的是每年以万吨计流入国内的走私冻品,不论是否过期、过期时间长短,这些走私肉才是对百姓餐桌最大的威胁。本组文/本报记者 奚宇鸣 高语阳
实习记者 郑天仪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僵尸肉 假新闻 走私冻肉 罗生门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