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43岁急诊科医生过度疲劳致心脏破裂猝死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是今年广州第二个在岗位上离世的医生
■新快报记者梁肇思 黎秋玲 通讯员 粤卫信
6月29日傍晚6时30分,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谁也不曾想过,这“疲劳过度”最后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事实上,李晶是广州今年第二例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年轻医生了。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新快报记者昨日走访医院发现,李晶医生的同事们对他的突然离世感到十分悲痛,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健康表示堪忧。
有调查数据显示,广东五成医师均表示下班被拖延,近四成医师表示总感到疲劳。
他在急救岗位上工作了21年
广州市红十字会9号楼二楼,急诊科尽头的一间房,是该院6月29日刚离世的急诊科主任李晶的办公室。他值班留守时的拖鞋、水桶、市民卡,还有医治痛风、头痛、鼻塞、四肢酸软的五六种药还散落在办公桌上。
4天前的6月28日,完成值班24小时工作的李晶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他头晕、乏力、四肢酸软,但还以为只是疲劳过度。隔了一天,他经多名医护人员抢救2小时无效,在6月29日傍晚6时30分死于心脏破裂。
李晶躺在自己奋斗过21年的急救病床上,四周围满同样是医护人员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和单位领导。没有人知道一个急诊科主任的离世会如此突然。
死前一周连续上班48小时
根据市红十字会急诊科医生的班表,端午节3天假期中的21、22日,李晶连续上班两天,48小时。
“他想我是女医生,怕我辛苦,就安排自己上两天,我上一天。”与李晶共事15年的广州市红会医院副主任医师韦广莹说。
在同事眼里,这位1994年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就进入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并一直做到主任的李晶,勤奋、钻研、低调、随和。他曾和同事联手抗击过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大型疾病暴发,总是冲在前面。
据了解,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急救出车总是全市排名的前两名。6月份病人暴增,但医院没有调配到足够人手应付,急诊科工作量大增。
时间回到李晶死前的48小时。6月27日,班表显示,李晶需要从早上8点上班,到第二天8点。没有人能准确回忆当天的情况,但急诊室医生普遍的工作状态就是查房、写医嘱、想治疗方案,如果急诊室有需要,他们要帮忙抢救。
6月28日早上8点下班,按常理李晶需要查房、写医嘱,才能离开。“但他很累,让我帮忙查房,我说好。”韦广莹说。
上午10时30分,韦广莹查完房,到李晶的办公室探望李晶。“他坐在办公椅上,头趴在桌上,全身冒冷汗。他说,我老婆会来接我。”那是韦广莹见他醒着的最后一面。
没人留意到的死亡征兆
“没人想到,他会走得这么突然。他身体很好,又爱运动,特别喜欢踢足球。”韦广莹回忆道。
令人唏嘘的是,他是一个有21年从业经验的急诊科医生,身边也是经验老到的医护人员,但他的身体不适症状,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感冒、发烧、疲劳对急诊科医生来说是平常事,他们吃一颗退烧药,就会照常上班。韦广莹也有哮喘和心律不齐的症状。她神经紧张,习惯下班时吃一颗安眠药帮助深度睡眠。
李晶的太太曾是市红十字会急诊科的护士。6月28日,她接丈夫回家时,他乏力、头晕、呕吐,但大家都以为只是肚子饿和疲劳过度。直到第二天李晶晕倒在厕所,她才意识到事态严重。
高压高强的工作节奏让医生们“能医不自医”。李晶的一位同事说,其实医院并不会强迫医生超时工作,但医者父母心,医生们总想钻研医术,多救几个病人,自己停不下来。
“归根到底是人手缺乏,我真希望多些人来接班,多些人考医科,做医生。我也希望自己的付出有人尊重和理解。”韦广莹说。
编辑:赵彦
关键词:43岁急诊科医生 过度疲劳 心脏破裂猝死


黔张常铁路长湾澧水大桥成功合龙
空军航空兵某团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
阿尔及利亚总理向中国作家莫言颁发“国家杰出奖”
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95周年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